俄罗斯面临“二次解体”危机?第一个生出反心的,居然不是车臣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俄罗斯内部,率先“反水”的,居然是鞑靼斯坦。
打仗打到这个地步,联邦真的稳吗?后面还有更猛的,看下去就知道。
喀山头顶来了炸弹,不是演习
鞑靼斯坦的天被无人机划开了口子。
从西南方向飘进来一架,又一架,直到第八架撞上了炼油厂上空的热传感器。
整个喀山市区拉响警报,工业园区冒出明火,居民四散躲避,谁也不清楚,这到底是不是乌克兰干的。
几小时后,克里姆林宫承认:乌军无人机确实越境,目标明确,是鞑靼斯坦核心工业带。
喀山的电厂、炼油厂、物流站,成了对方下手的软肋。
这可是俄罗斯腹地,离前线起码上千公里,结果还是被捅了个窟窿。
我认为,这一轮袭击打穿了俄罗斯“边疆安全感”。
后方不稳,前线怎么拼?你在顿巴斯顶着炮火,结果家里的厂子被炸,那情绪能不炸锅?
最让鞑靼人愤怒的不是炸了什么,是中央反应太慢。
预警系统失效,军方干脆一句“无人机太小雷达捕不到”就糊弄过去,这话谁听了不生气?
社交平台上铺满了质问:“我们又不是外地人,为什么出了事没人管?”“是不是只有莫斯科才值得保护?”还有人冷嘲热讽:“要不我们自己造点防空系统吧。”
这时候,喀山电视台的主持人在直播间都快气炸了:“这是我们自己的共和国,不能连个雷达都没有吧?”
这种话,在几年前绝对没人敢说,现在已经挂上了热搜榜。
我觉得,这不是单纯的军事问题,这是政治地震的前奏。
一次无人机爆炸,把地方和中央之间那点残存的信任撕开了一个口子。
过去人们对联邦的忍让、对普京政府的服从,是因为安全感还在,现在连家门口都能被炸,谁还愿意闭着眼说服自己安全?
一纸征兵令,彻底捅破窗户纸
鞑靼斯坦又一次被卷进全国性的征兵行动中,这次数据特别刺眼:全国平均征召比例3%,鞑靼斯坦达到8.2%。
很多家庭接到通知时直接懵了:“为什么我们被抽到的几率这么高?”
鞑靼民族年轻人直接冲上去问话,鞑靼议会有人回应了:“这是联邦统一安排的,不是我们能决定的。”话虽如此,可这个回答没一个人买账。
一个细节传开了:莫斯科某区3000人中只抽走7人,而喀山一所大学200人里征召了38个。这
还怎么玩?年轻人把这事拍成视频,放到网络上,几小时浏览过百万。
再忍?没门了。
鞑靼斯坦共和国议会终于顶不住民意,公开提出抗议,说“应当重新考虑各联邦实体在国家安全事务中的角色定位”。
这句话听着文绉绉,翻译一下就是:凭什么我们鞑靼人一直当炮灰?
我说,征兵这个事本来是国家底层制度支点之一,谁都不能碰。
可一旦有人开始质疑它的公平性,这个支点就会松动。一旦松动,联邦制度还能撑多久?
问题还不止于征兵。很多士兵家属发现牺牲后补偿金发不下来,或者拖着拖着就被“解释”为资料不全、资格待核查。
军属怨声载道,舆情一夜之间蔓延到所有民族共和国。
鞑靼斯坦这时候亮出大招:搬出1992年的那张老底牌——“主权公投”。
31年前,鞑靼斯坦办过一次全民公投,明确提出“共和国应当拥有国家主权”,结果有61.4%的投票者支持。
这事一直被联邦政府搁置不理,现在又被掀了出来。
我不由得问:这事压了三十多年,怎么刚好这时候翻旧账?背后是不是有组织,有准备,有战略?
果不其然,隔壁的巴什科尔托斯坦、马里埃尔、乌德穆尔特、楚瓦什,这几个名字平时没人提,现在都跳出来了,声援鞑靼斯坦,说要一同“审视与联邦的关系”。
一下子6个共和国发声,还都不是高加索地区的,反而集中在伏尔加河流域,这就耐人寻味了。
高加索那边卡德罗夫控制得死死的,动静不大,而伏尔加流域,这些地方过去“政治上规矩”,如今却率先“开腔”,代表了什么?是内部厌战情绪?还是长期边缘化造成的权力反弹?
我觉得,鞑靼人不是闹分裂,是逼中央还账。还什么?还几十年来在安全、军费、政策倾斜上的欠账。
鞑靼斯坦“翻案”:宪法法院成主战场
2月刚开年,鞑靼斯坦议会突然宣布:正式向俄罗斯宪法法院提交请求,要求重新审查1992年公投结果的法律效力。这一动作,一石激起千层浪。
很多人都忘了这场公投。那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最混乱的一年。
当时鞑靼斯坦办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投票,问题很明确:“你是否同意鞑靼斯坦成为拥有主权的国家实体,参与新联邦?”超过六成人选择了“同意”。
克里姆林宫没给明确回应,只是含糊签了“联邦条约”。这三十年都相安无事,为什么现在突然要翻旧账?
我的判断是:这是在试探中央的底线,看它敢不敢否定三十年前的民主程序。
如果中央默认公投无效,那就是否定宪政框架;如果承认合法,那就承认各共和国确实有主权基础。这是个死扣,谁也绕不开。
接下来的几天里,巴什科尔托斯坦也开会研究“历史条文”,乌德穆尔特议会提请“联邦条约再审查”,马里埃尔也递交请愿。
各共和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夜之间变成了政治联合会场。
此时外媒迅速炒作,称“俄罗斯将面临第二次解体”,有人甚至提到“联邦形式已摇摇欲坠”。
虽然这些表态夸张,但不得不承认,俄罗斯现在不是一体铁板,而是诸多板缝间的拼贴结构。
中央政府没正面回应,而是派出内务部副部长,紧急前往喀山进行“内部沟通”。
官媒报道说这是“技术讨论”,可谁都清楚,这不是一般的“调解”。
这是一次中央下场的控局尝试,而鞑靼斯坦摆明了:我们不谈“安抚”,我们要法律解释。
我觉得,鞑靼人不是想真独立,而是要重新议价。
你不给他们地位、不给他们军费、不给他们安全,他们就掏出法律武器,把1992年的老账一本本翻出来看。
而且,鞑靼人手里的法条真不少。当初公投不止有本地法,还得到了当地法院判决承认。
后来虽未被联邦明文采纳,可从未被法律废止。换句话说:它一直躺在那儿,随时可以掀起来当武器用。
一名学者指出,鞑靼斯坦的策略是“以法抗压”,不是暴力分裂,而是制度型脱离,这才是高明之处。因为动用武力只会招致打压,走司法路线反而让中央进退两难。
而其他共和国,看见这条路走得通,也纷纷效仿。
俄罗斯内政的“裂缝”正在沿着法院、议会、宪法这几道线慢慢扩大。
谁是真正“不安分的”?不是车臣
普京这时候最头疼的,反而不是熟面孔——不是格鲁吉亚,不是车臣,也不是外高加索。而是这些过去被称为“乖孩子”的中部共和国。
车臣倒是安静得出奇。卡德罗夫稳坐当地,公开表示“我们坚定支持联邦,绝不容忍分裂主义”。听起来像是表忠,可我却读出另一层意思:你们打你们的仗,我们不掺和,我们只管守自己地盘。
这叫沉默,不是忠诚。很多人以为卡德罗夫死心塌地,其实他精得很
。打仗出人,他不愿;联邦出事,他不接锅。整个高加索,现在反倒像“真空状态”。
反而鞑靼斯坦这些地方,原本经济自给,文化有根,又常年吃亏。
一旦他们发声,不会像高加索那样靠血性,而是靠体系,用条文、用合约、用主权议会。
我认为,这才是俄罗斯更大的隐患。你怕的不是谁拔枪,是谁开始翻文件。
普京近来频繁调整军事区划,把“中部军区”重整并入伏尔加战略指挥圈,意图再造“安全缓冲”。可问题是:你的缓冲带都在动摇,你怎么缓?
还有更微妙的变化——俄罗斯媒体开始刻意压低对鞑靼问题的报道量,避免“过度曝光”;联邦议会多个亲克宫议员在社交平台上对“共和国主权说”保持沉默。
沉默是危险的信号。
这意味着中央正在失去话语主动。舆论、法律、议会三个战场都被地方议题抢了先。
我最后想说,这不是“解体2.0”,这叫“谈判2.0”。只不过这次不是车臣端枪逼你让步,而是鞑靼翻宪法逼你坐下来谈条件。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