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没王别 发表于 前天 02:04

崩不住了,广东东莞新消息,东莞恢复以前的娱乐性质

东莞年轻人终于不用愁晚上没地方浪了!
7月14日市政府一纸文件,酒吧驻唱、剧场演出审批“应批尽批”,这哪是放松管制,分明是给城市夜经济松了绑。

要我说,这政策早该来了——三天两头卡着演出报批,卡住的可是整座城市的活力。
十年前那场风暴后,东莞的夜像是被抽走了魂。
厚街那些五星酒店空荡荡的大堂,到现在还能嗅到当年转型的阵痛。
但你看现在,潮玩地标LAURA篮球场天天有年轻人打卡,博物馆搞零点特展排长队,“火柴盒”街头演出一年250场,2000万人次挤着看。

数据不会骗人:去年夜间消费撑起半边天,占比49.83%,硬是挤进全国夜经济十强。
34岁的平均城市年龄摆在那儿,再不给年轻人造点夜生活,真是白瞎了这份青春气。
这回新政刀刃够准。
演出审批难是行业痼疾,多少酒吧驻唱项目胎死腹中?
现在政府亲手拆门槛,让剧场和酒吧共享演艺资源,几十块就能看场专业演出。

寮步香市那片区已经尝到甜头,跳蚤夜市配24小时图书馆,夜宴刚散场就能去翻两页书。
更绝的是把草莓音乐节这类IP当重点工程扶持,明摆着要撕掉“世界工厂”旧标签。
那些觉得夜经济就是吃喝买买买的该醒醒了,东莞人夜间文化娱乐支出占比冲到25%,这届年轻人要的是精神宵夜。
真正让夜经济活起来的,从来不是政策文件本身。
石龙镇梁家聪把祖传木屐手艺做成螺钿冰箱贴,高校学生用短视频盘活150G非遗素材;光明路榕树下高佬粥店守三十年的猪骨粥底,新光明夜市黎姨鸡蛋仔的炭炉香飘半条街——这些才是东莞夜的魂。

政策只是火种,市井烟火才是烧旺夜色的柴。
当初靠制造业让全球断货的城市,如今要靠夜色留住人心。
三年内剑指千亿夜间消费规模,8大集聚区20个示范点蓄势待发。
审批破冰背后,是整座城市对青春脉动的妥协与成全。
要什么“莞式服务”的旧传闻?
现在满街飘的是粥香、吉他声和潮玩手办的塑料香。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崩不住了,广东东莞新消息,东莞恢复以前的娱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