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坚决不给稀土,美国人被逼急了,超级大国沦落到刨“垃圾堆”
文|徐 来编辑|徐 来
中国不再无条件供稀土,美国急了。
全球资源博弈升级,谁都没想到,美国最后居然开始刨垃圾堆找矿。
局面正在反转,后面还更狠。
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美国当场发怵
中国这次不是玩虚的,稀土出口要“持证上岗”,谁买、怎么用、哪去都要问清楚。
新规出来后,中重稀土像钐、铽、镝、镥这些名字频繁上榜,连永磁体都被一并列入出口审批清单。没有许可证,别想运出国门。
这事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写进正式公告里的法律动作,也就是说,哪怕合同签好了,国家说不行,就必须停下。
相关企业马上收到警示信号,大客户开始催单,渠道商开始套期保值。
中方官方强调是“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这一句就够重。我觉得,这是把资源拿回自己手里,把定价权也捏紧了。
过去总有人说稀土是“白菜价”,现在真涨价了,喊贵的反而多是西方。
美国这边一听,先是一愣,随后慌了。他们知道,稀土断了,不只是造不出电动车、手机、导弹那么简单,是整个高科技和国防工业链要卡壳。
稀土不是稀有,是加工难,全世界稀土矿不少,可真正能大规模提纯加工、控制杂质的能力,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中国。
美国不是没矿,是没人、没技术、没环保空间。很多矿早就荒废。
中国早在十几年前,开始完善稀土产业链,从采矿、提炼、加工到应用,走了整整一套。
美国不重视,自己断了链,如今又急又恼,已经晚了。
美国防部紧急收购稀土公司股权,直接上手干预稀土供应链。
官方还拨款支持本土矿山重启,投资回收技术,动作频频。问题是,回不来了。
全球看得清,中国不是在耍脾气,是在打稀土这张底牌,把它变成主动谈判工具,出口量控住了,供应节奏变了,西方再也不能随便压价抢资源。
这波博弈,是资源战,更是制度战。
谁控制住上游,谁就能掌握话语权,美国不服,嘴硬,可心里明白,这场牌局换人做庄了。
美国下场刨垃圾:超强大国的现实窘境
美国开始“自救”了,方式让人瞠目结舌——刨电子垃圾堆,榨点稀土出来补缺口。
手机、电脑、显示器、电视,只要里面有稀土,美国就试着回收。
每吨废旧电器里能提炼的稀土比例极低,可也顾不上了,有点像沙滩里筛金子,手动去抠微量金属。
问题来了,电子废料处理本身就是一个大坑。
高污染、高风险、低收益,美国的电子回收系统落后,处理能力差,正规渠道回收率不到20%,剩下的全靠非法倾倒或流入第三国。
我认为,这不是产业链,这是补丁链,根本撑不起未来稀土战略的主干,真要靠刨垃圾堆来撑国防、科技,美国那点脸面算是彻底丢了。
而且美国很多回收项目不是自己干,是靠补贴、靠鼓励企业自主参与。
真要提纯,还得找亚洲工厂,说到底,还是脱不开中国。
有人说,美国不是有稀土矿吗?确实有,比如加州就有一座世界级矿山。
可问题是,开采不等于产出,采出来后还得运去其他国家提炼,这叫“挖矿不炼矿”,关键技术全靠别人。
环保标准更是一道门槛,美国本土开矿早被环保组织堵死,居民抗议不断,审批时间长,成本爆表,没人愿干。
想重启产业链,得先改政策,还得砸大钱。
所以美国人转头想:那不如去非洲、澳洲、拉美挖矿。计划归计划,落地太慢。
中国一收口,别人跟着涨价,算来算去还得回头找中国买。
更扯的是,美国甚至考虑“稀土战略储备制度”,就像石油储备那样,提前囤一批压在库里,只想问:这储备准备买谁的?还不是得从中国搞?
眼下,美媒和官员嘴上不说,行动都很诚实,该谈的在谈,该求的在求。
想断,又断不了,说不依赖,手却一直伸回来。
一边高喊“供应多元化”,一边默默开会研究怎么缓解中国断供的冲击。这场面,有点狼狈。
中美新谈判:稀土换科技的较量开始了
美国一边刨垃圾,一边又不得不坐到谈判桌前。
中美之间,围绕稀土的角力不再只是经济问题,开始转向更深层的产业技术交换。
这轮谈判谁主动?从过程看,中国明显占上风。
中国不急,出口许可紧握手中,节奏慢下来,对外理由是“审慎评估”。
美国着急,产业链断得快,订单赶不及,技术项目停摆。
中方这次打得很细,不是一刀切,而是分阶段放,给谁放、放多少、放多久全都算清楚。
稀土许可证设定“周期失效”机制,六个月后重新评估,看着像开放,实际留了调控空间。
这是管理,而管理本身,就成了新的“谈判工具”。
美国想要什么?先是关键品类的稳定配额,其次是加工材料的持续供应,尤其是磁性材料、合金涂层这些应用面广、战略性强的类型。
中国给不给?给一点,不全给,留口子,压价格。
回过头来,美国也知道,只靠嘴硬、靠外交不行。
芯片禁运压不动中国,反而逼出了中方自己的硬件突破,现在轮到稀土,美国没法自大了,低头成了不得不走的程序。
于是,美国尝试搞一个“稀土换科技”的框架:放宽部分高端制造设备出口限制,换取中国恢复部分稀土稳定供应。表面说是互利,背后全是权衡。
我观察这盘棋,这是两个大国之间一次产业生态级别的交易测试。
中国有资源,美国有封锁,谁先松手,谁就多一步主动。
欧洲也开始观望,德法等国站在中间,希望中国供货能稳,别让电动汽车产业链跟着遭殃。
表面站队美国,实则又来偷偷打听配额政策。
连德国部长都表态:不希望“稀土成为下一个芯片”。
局面不复杂,中国用稀土拖住了科技领域的焦点,美国则用出口管制扣住中国一部分上游制造。
你不放我就不供,我不供你就卡链,谁也别想赢一面。
真正的压力,是国内产业。
美方企业等不起,厂商下单延迟,军事项目被迫改型,电动车计划推迟发布。
这时候华盛顿终于明白,资源不是原材料,是战略核武。
而中国呢?不慌不忙,依然推本地加工、扩大替代应用、鼓励创新磁材制造,稀土不只是出口物资,更是全国产业链竞争的核心筹码。
中美下一步怎么走?觉得,看谁更能撑,看谁在技术换资源的博弈中手更稳,这场局没完,只是刚热身。
美国的未来?一边喊脱钩,一边求复供
表面看,美国还在高喊“去风险”“减少依赖”,可谁都知道,嘴上脱钩,动作全是靠近。
你看白宫会议记录,天天喊要减少稀土依赖,实际文件里写的却是:争取中方增加出口许可比例;寻找“可信合作方”补链。
说得再好听,最后还是得来求中国放货。
还有人提议:重启本土稀土产业,用补贴砸出一条链。
听着热血,实施起来呢?没人干,没技术,没工人,环保还不批。
美国议员自己都承认:十年之内干不起来。
于是美国人开始往外跑,去非洲谈矿权,去澳洲找合作,甚至跑到南美拉着项目落地。
全球资源争夺战开打,美国花钱花得快,签约签得猛,问题是能挖出来吗?能运得回来吗?能像中国那样,管住质量、成本、产能三重底线吗?
我觉得,答案显而易见。你花十倍的钱,也造不出中国二十年打下的产业基础。
你建了厂,没有人;挖了矿,没有工艺;谈了合作,没有物流。资源战,不只拼资源,还拼系统、拼时间、拼效率。
美国自身工业结构,早就从实业变成金融导向。
投资人不看长期收益,只看季度报表。稀土这种投资长、回本慢、前期脏累苦的项目,根本没人愿意投。
所以美国嘴上说要“稀土独立”,手却在加速“资源依赖多样化”。
翻译一下就是:不能光靠中国,但也离不开中国。
这才是当下最现实的局面,超级大国,居然得靠刨垃圾、买矿权、打补贴,才能维持关键供应。
全球技术链一出问题,第一个叫苦的,不是发展中国家,而是美国本身。
这场博弈还在继续。
中国还没出尽招,美国也没摊底牌,谁更稳得住气,谁就有机会翻盘。
只是现在,主动权已经不在美国手里了。
我想说:这不是资源战争,而是时代现实,谁控制了未来所需的元素,谁就能控制未来。
美国曾经掌握过石油,现在轮到别人守稀土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