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在路上
关税冲击所引致的物价调整属于一次性水平效应,还是将演化为持续性的通胀过程?若通胀确实出现反弹,其时间节点如何?
文|杨子荣
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重新点燃了学界和市场对美国通胀前景的激烈讨论。围绕高关税政策的通胀效应,当前争论主要聚焦于三个核心问题:其一,关税政策的价格传导机制究竟是推升通胀水平还是引发通缩压力?其二,若通胀确实出现反弹,其时间节点如何?其三,关税冲击所引致的物价调整属于一次性水平效应,还是将演化为持续性的通胀过程?
笔者认为,关税政策会先推高美国通胀,未来是否会陷入通缩关键取决于美国经济是否会衰退;关税对物价的影响在五月已开始显现,下半年涨幅将更加明显;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实施拉长式的、高度不确定性的关税推行方式,将对通胀产生较为明显的上行推力,且价格上升可能不是一次性。
通胀先于通缩
市场对高关税政策影响美国物价水平的判断存在分歧。主流观点认为关税上调将通过进口成本传导机制推升通胀水平,而另一观点则认为关税冲击将抑制经济增长并引发通缩压力。
根据传统贸易理论,关税壁垒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相对价格,产生成本推动型通胀效应。然而,历史实证证据对此结论的支撑并不充分。1930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实施后,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紧缩过程。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期间,美国通胀率同样未出现显著上升(图1)。理论预期与实际结果的背离反映了通胀形成的复杂机制:关税政策虽然从供给侧产生推涨压力,但当经济活动大幅收缩时,需求侧的通缩力量往往更为强劲。1930年美国实际GDP收缩8.5个百分点,经济陷入大萧条,需求崩塌主导了价格走势。2018年美国经济则呈现不同格局:实际GDP增长率达3.0%,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贬值约10%,部分抵消了进口成本上升的影响,因此既未出现显著通胀,也未陷入通缩。
图1 两次高关税政策对美国通胀的影响
注:图中线条“1930年”以1930年1月为起点统计的CPI同比走势,线条“2018年”为以2018年1月为起点统计的CPI同比走势。
数据来源:美国劳工部。
当前经济环境下,关税政策更可能率先触发通胀上行而非直接导致通缩,其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首先,美国经济基本面保持相对健康,消费需求具备韧性,即使关税冲击导致增长放缓,通胀上行也先于经济下行显现。其次,本轮关税税率大幅提升且覆盖范围广泛,美国短期内缺乏充分的进口替代渠道和自我生产能力,供给约束将加剧价格上涨压力。第三,美元汇率走势相对疲弱,限制了贸易伙伴通过汇率调整对冲关税成本的空间。当然,若未来美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并陷入深度衰退,通胀预期仍可能逆转为通缩风险。
通胀上行始于五月,下半年涨幅将更加明显
尽管特朗普政府于4月2日正式宣布实施“对等关税”政策,但4月份通胀数据并未出现即时反应。当月美国CPI同比涨幅为2.3%,较前月的2.4%略有回落。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美国企业在政策预期驱动下的“抢进口”行为。2025年一季度,美国进口总额同比增长23.3%,贸易逆差达到近30年来的历史高位。根据市场测算,当前商品库存水平大致可维持2个-3个月的消费需求。
美国5月CPI同比小幅上涨2.4%,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的传导效应已初步显现。随着“对等关税”政策的深入实施,企业前期积累的商品库存逐步消耗,而新采购的进口商品面临显著的价格上涨压力,这直接推升消费价格水平。从CPI分项看,玩具项同比上涨0.2%,结束了2023年7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