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挖开“普京墓”,扎哈罗娃强烈谴责:不是人干的事
【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乌克兰利沃夫市市长萨多维表示,已完成“光荣山”纪念建筑群的拆除工程,挖掘出355具苏军士兵遗骸,并准备将这些遗骨用于与俄罗斯交换乌克兰军人遗体。
这次的挖坟行动,有两名死者引人关注。
一位是名为普京的苏军少校,另一位则是传奇特工库兹涅佐夫。
乌方此举引发巨大争议,俄罗斯方面强烈谴责,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亵渎,把英雄的尸骨当成筹码。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言“这是非人化暴行”。
(乌克兰利沃夫市市长萨多维)
这场争议的中心,是两位死者背后的象征意义。
首先是那位名为普京的死者,其实仅仅是同名而已,他是一名在1944年阵亡的苏军少校,巧合地与现在的俄罗斯总统一致。
更关键的是另一位,尼古拉·库兹涅佐夫,苏联二战特工、被追授“苏联英雄”的国家级人物。
他曾多次深入德军后方,暗杀纳粹高级军官、破坏敌军情报系统,被视为苏联间谍史上的传奇。
最终他于1944年在乌克兰阵亡,尸体几经迁移,最终葬于利沃夫“光荣山”。
对俄罗斯人来说,他不仅是烈士,更是抵抗法西斯和反纳粹的象征,是国家荣耀的化身。
如今这座墓被铲起,遗骨被视作可交易之物,属于一种羞辱。
在俄罗斯文化中,对先烈的尊重是一种不可撼动的信仰,乌克兰此举,无疑触碰了这一信仰的底线。
而且这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
根据苏联官方说法,1944年3月9日,库兹涅佐夫在利沃夫州布罗迪地区执行任务时,遭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即班德拉分子包围。为避免落入敌手、泄露机密,他毅然引爆随身手榴弹,与数名包围者同归于尽。
库兹涅佐夫当年对抗的是纳粹分子,现在俄方对乌克兰当局的定义也是“纳粹分子”,并一再强调要对乌克兰“去纳粹化”,然后乌克兰当局把反纳粹英雄的坟给刨了,这属于对俄罗斯更加不可接受的羞辱。
(库兹涅佐夫)
其实,围绕库兹涅佐夫遗骸的争议由来已久。
俄罗斯从2000年初期开始,多次通过官方及民间渠道请求归还库兹涅佐夫遗骸,2008年起其侄女多次向利沃夫法院诉请,虽然法院裁定支持,利沃夫当局始终未执行。
但乌克兰态度始终强硬,特别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俄乌关系破裂,库兹涅佐夫墓更被视为“苏联占领象征”,成为乌方拒绝妥协的象征性节点。
2020年,俄罗斯一名所谓志愿者深夜潜入墓区试图盗挖遗骸,被乌克兰安全部门当场抓获,事件一度引发外交风波。
到了2025年春季,在乌克兰文化部的许可下,拆除与挖掘正式启动,埋藏二十余年的战争记忆被掘出,并最终转化为现在的谈判筹码。
(“光荣山”)
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件事,之前俄乌在伊斯坦布尔恢复面对面会谈,当时谈拢的一个就是遗体交换。
根据公布的框架,双方计划互换6000具战死士兵遗体,俄罗斯将先行交付乌军遗体,乌方随后交还俄军遗体。
但协议执行过程中,极度不对等的情况暴露无遗,截至7月中旬,俄罗斯已交付超过5000具乌军遗体,而乌方交还的俄军遗体不足100具。
面对如此失衡,乌克兰内部开始寻找“替代筹码”,而这批苏军遗骨,就被视为了“等价物”。
换言之,乌克兰深知自己手中战场遗体严重不足,就打起了上一次大战中战死之人的主意——用苏联烈士向俄罗斯施压,把曾经的英雄墓园,变成了现在的交易所。
而这在俄罗斯人眼中,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双重侮辱。
(乌克兰拆除“光荣山”现场图)
数十年前,人类在战壕中为反法西斯并肩作战;数十年后,烈士的骸骨竟被当作谈判的筹码。
时代变了,武器变了,敌我关系也早已模糊,但战争对人性的撕裂依然清晰如旧。
这种刨坟外交,着实令人唏嘘。
本应安息的亡者,被再次挖出泥土,裹挟进新的国家叙事之中,被迫沦为工具。
而这样的情况,不只是库兹涅佐夫和普京,还有三百多个被政治唤醒的无名者。
他们曾为理想赴死,如今却被现实消费,这才是最悲哀的回响。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