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本想叫“南越”,中国为什么却倒过来赐名“越南”?
越南历史总被误解成中国附庸,可公元938年的白藤江之战彻底翻盘——吴权趁五代十国混乱击败南汉军,从此越南挣脱千年枷锁独立;这证明弱小民族也能在强权夹缝中崛起,但代价是埋下极端的民族主义种子。吴权这一击不是偶然。
中国从公元前111年就开始统治越南北部,把汉字、儒家制度全盘植入,越南人却从未真正屈服。
传说中鸿庞氏建国的赤鬼国虽被官方质疑夸大,但反抗基因早深植血脉。
当唐朝崩溃中原分裂,南汉政权控制力松懈,吴权抓住时机在白藤江设伏,用潮汐和地形智胜,终结北属时代。
不过独立后越南依旧矛盾,丁部领968年建丁朝就向宋朝称臣纳贡,表面做藩属暗里推行"内帝外臣",一面拜孔子行科举自居"小中华",一面征讨占婆和高棉扩张领土。
这种双重性在法国殖民时更明显。1884年越南沦为殖民地,法国分治三地引入西方法律和教育,看似现代化实则掠夺资源,引发抗日和抗法战争。胡志明领导北越在中国支持下赶走法国,却在冷战中被美国介入,战争伤痕至今未愈。越南总在反抗外来者,却离不开外部文化滋养。儒家思想成社会根基,汉字用了千年才被越南字取代,殖民建筑和制度还留在河内街头。民族主义高涨时,把中国当假想敌,可经贸又深度依赖。
白藤江那一仗确实点燃了希望,但历史证明独立不意味自由。越南人韧性十足,从废墟中重建市场经济,却难摆脱历史包袱。文化融合本是优势,过度民族主义反成枷锁。该反思了:少点对抗,多点开放才能走远。毕竟连官方史书都承认,早期疆域传说掺了水分,务实合作才是正道。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