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马来西亚吉隆坡回来,真心建议:不要随便去马来西亚,除非你
热成蒸笼、票卖光、排队中暑……刚从马来西亚回来的热搜贴没有说的细节,我来补全很多人只看到“便宜”“好玩”,结果落地第一天就踩坑。
最热的时候去吉隆坡,运动鞋的热气会从脚底烫出泡沫。
防晒只能扛半小时,手臂开始火辣辣成地图。
有人带了雨伞防雨,结果当遮阳伞,十分钟后伞面烫手像锅盖。
交通看起来像国内一线城市,APP点是英文,站牌也一样。
地铁便宜是便宜,但进站口在商场里绕三圈,找不到人问就迷路。
Grab高峰期价格能翻两倍,堵在双子塔下半小时才挪三个车位。
打卡双子塔想着冲现场买票,被告知全天售罄只能抬头看。
夜景确实闪,但人多到手机举一格就戳别人脸。
想靠窗喝咖啡拍照?
一排网红早就用三脚架占位,想在人群中找缝隙,得蹲地30度仰拍,脸大如霸屏。
吃也有反差。
椰浆饭对胃口的人觉得奶香十足,吃不惯的人三口腻到喝冰水。
肉骨茶店门口排长队,店里肥瘦相接的猪骨刚好配饭,吃完一天根本不想再吃别的。
但小吃摊的卫生标准是折叠桌+水龙头,拉肚子套餐纯属运气,带肠胃药才是王道。
华人多的地方用中文能聊几句,可小摊老板只会英语加手势。
手机翻译卡顿时,手势比分高,“两串沙爹”全靠比划食指中指。
酒店插座和内地形状不同,没带转换头的人只能去便利店,26马币买个弱鸡塑料壳,恨得直跺脚。
商场化妆品的确比国内专柜便宜,但不是全线。
某口红算税后比直播间还贵二十,当场打脸。
免税店凌晨飞机起飞才去扫货的人,发现热门色号早被市区扫空,只能挑冷门色回家。
买包更要查折扣周期,别忘了马来西亚折扣叠加汇率波动,下次就真不香了。
人多场合小偷随身跟,夜市走一圈,手机兜里有异动就要按住。
很多背包客只在手腕绕一根绳,结果东西照样不见。
贵重物品放前台保险箱才是硬道理,街头拍照别太入戏,回头一看,包链早被划开。
如果有人体质不耐高温,又怕折腾吃喝交通,这趟旅程真的可能变成“热带求生记”。
能提前订观景票、订接机、查好雨季窗口、准备好肠胃药、转换头、防晒霜的人,才算是赢在了出发线上。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