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回归后,21万台军如何处理?毛主席早在1928年就给出了答案
文 | 渣叔罗影编辑 | 渣叔罗影
台海,像一根绷紧的弦。这两年全球都盯着这儿,谁都怕哪一天突然断掉!解放军全天候枕戈待旦,西方再怎么搅局,历史进程仿佛逃都逃不掉。可台军毕竟还在那撑着,二十来万号人,说小不小,说大不大,到真要统一,他们会变成什么样?谁能提前拍板定案?
其实,有人提出类似问题早已不是头一回。论如何处置“失败一方的军队”,历史上毛泽东早给过答案。三湾改编那一年算起,红军对于俘虏的规矩就硬邦邦地立下来了。不杀、不虐、不骂,还让人吃饱穿暖,和红军自己差不多待遇——这做法,不仅中国人,每个眼红的外国媒体都琢磨过。
偏有不少人理解不了。明明敌人刀枪相见,留着干嘛?不少茶馆里老人家说:他们太坏,怎么还优待?可电视剧里红军胜了不跪不杀,俘虏吃喝有着,甚至发钱赏银,和当初国民党抓红军恨不得拆骨不一样——这当时就让许多红军干部看懵了,百姓议论,更是不是滋味。
但有决心喊着要全体砍了敌人的,真见时间久了,心思也慢慢变了——马路上静悄悄的,队伍也越来越多了。奇怪不?敌军嘴上骂红军,结果谁真被优待过,反而带头帮新主子打仗了。最经典的例子,红军前线一次参战,活捉一个重伤的国军,这人一进营就被包扎送水,热饭伺候,后来自己晃晃悠悠来报情报。
**打仗讲究杀伐,却能换来敌人的心。**
敌人不是都像流言说那么铁板一块。事实上,推心置腹还真管用。有人觉得,敌人哪配优待?可结果往往与初衷相反。这里到底是精明,还是“亏心钱”呢?
翻回1927年秋天,毛泽东带的人马刚从五千缩到一千多,还剩的也是孤勇之人。井冈山三湾,队伍坐稳脚跟。他急了,连夜盘算怎么不打败仗。结果不是开枪,是三条军令,明明白白写进纪律——对待俘虏要当人对待,官兵只能平等相处。
村里老太太都能哼《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了,歌词里唱着:“不许虐待俘虏兵,不许搜刮俘虏腰包。”传唱久了,连“敌人”都觉得信得过。这土办法,搁现在可能还不够时髦,可历史上它就好使。
可还有反对的声音。那个时候不少班长团长也吃不准。优待俘虏,能不能带坏自家人?万一放了道回去对方又报复?真亏钱还添麻烦。
慢慢的,时间一久,红军队伍里多了新朋友。每回打完仗,俘虏先交给政委,洗澡洗衣服,讲道理不讲狠,对得上眼的,干脆留队。一些顽固分子,不乐意干了,也照样批三块大洋路费,摞起铺盖卷,回家随他。军械枪炮留队不带走,枪最便宜时也要十六块大洋,你说亏吗?这账怎么算?
**有人盘算:一人三块银子,好像亏本,其实打起仗来,人越打越多。坏处呢?好像反倒没太多。**
蒋介石那边也急了,怕自己人越抓越少。对比当时别处军队,抓住就剥皮,折磨死一批。这种鲜明对比,悄悄给红军积了不少人气。谁会不往心里去?
后来史学圈有些奇谈。有人说红军放人容易养虎为患,外放的俘虏可能反攻。甚至有人质疑毛泽东自己一开始也犹豫,担心部队士气掉队。可战场结果,不好说全靠优待政策,但它的影响显然超出原计划。
等到了现在,舆论声音又分两派。21万台军如果真成了“俘虏”,照旧来套放人和思想工作那一套行不行?结果还真说不准!
一种想法是,放在今天,优待政策照搬没问题——优待不仅省招,也能立威。毕竟老百姓眼里,打仗归打仗,为难家属、压榨敌兵,这名声一败涂地,不合适。舆论试水,义愤填膺;但真遇上仗,抓的“对头”里头,民意又期待新气象。
但另一种意见,犟得很。眼下台军军纪烂透了,拉帮结伙、训练松垮,光看新闻都闹笑话。马祖那个士兵,把食堂缺肉写到沙滩上,部队里鱼龙混杂。饭吃不饱,还出黑市军火交易。翻墙出去喝酒赌博?这哪里像正规军!
邱国政一次次对镜检讨,向老百姓保证“严惩不贷”。结果呢?只有新闻头一天火热,第二天就没动静了。岛内都说,烂到根上。外表锃亮,底下败絮。你说真打起来,能不能顶得住一阵子?
有岛内前军人回忆:台军官吃空额,有的兵一边站岗一边想辞退。甚至基层士兵,开战心态是保命优先,没人拿热血当饭吃。还有师傅讲,年轻人参军只为工资,谈不上忠诚。
有人拿历史案例说话:红军优待俘虏,靠的是强组织力、真信仰。现在的台军,有吗?更多人恐怕是“混一天算一天”。一旦枪响,还真不一定死拼,大概率直接举手投降。
奇怪了吗?一方面,优待俘虏的传统确实有用,否则不会传了一百年。但另一方面,如今对待台军,这招到底全适用?面对纪律松散甚至带点反社会味道的队伍,原模原样地优待,风评也许立住,副作用也真不好说。
或者说,对了,有些极端分子其实就该依法处理。真走到那一步,不必软弱。优待是手段,不是放纵。
反过来看,有台湾朋友担心大陆武力那天,最怕自己被波及。信息流通、身份透明,这些年亲情、经济连结早已割不断。真要处理军事人员,人道优待和司法手段混合,才能稳住局面。
数据层面,2023年台军各种负面事件频上头条。台湾征兵人数下降,志愿军人离职率创新高,媒体统计年底仅有59%编制数到岗。于此同时,社会民调显示,支持青年躲避义务兵役的比例已超65%。这种趋势持续,台军动员体系崩得只差临门一脚。
或许,现实要比很多主张更复杂。有人说现在优待俘虏还合适吗?其实,只有真到选择那一刻才好下定论。革命年代老套现在还能不能复制?反正,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制度怎么用,还得看双方互动,不是单方面喊口号能决定的。
若台岛收复亦是解放战争终章,那么历史轮回,放下其实未必是输,抓紧不见得有用。究竟怎么分配人才、化解旧恨,这事儿谁能拍板,无非等实际情况见招拆招。
这世界不会有千篇一律的答案。唯一能确定的是——老经验管用也好,落伍也好,都得在新形势下补齐细节,再走一步看一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