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史观 发表于 9 小时前

普京领导俄罗斯25年,他的一切努力,挡不住接下来的大变局。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普京领导俄罗斯25年,他的努力打造一部“强大复兴”的剧本。然而压不住大变局的酝酿。今天开局就问:这场权力秀能支撑多久,裂缝从哪儿开始显现?
“稳静内政”

2000年初,普京以“稳静内政”“恢复秩序”的旗号登场,带着满洲里风格的低调。他清理寡头,收回石油天然气权柄,军事预算连年攀升。克里姆林宫灯火通明,街头苏醒,大城市旧貌焕新。国家宣传机器运转顺畅,民众重新觉得“一切都在路上”。权力逐步集中,却掩盖了结构性裂痕。
当年,电视台开始只播放“振兴”等关键词,公共声音被过滤,反对派陆续出局。东正教、国家主义、历史叙事被攥紧,个人崇拜似乎“自然而然”。那些发生的瓦解,对自由的默哀比到街头喊口号更冷峻。普京塑造出一个强人形象,却也把社会火药悄悄埋入权力集中下的空隙。
2008年格鲁吉亚冲突,2014年克里米亚并吞,每次对外战争都激发高涨民族主义。但战争背后,是经济提振的“假象火焰”。制裁来临,卢布贬值,通胀上扬,普通家庭感到生活被压紧。克里姆林宫以强大为荣,普通人却开始炼就“克服困难”的隐忍精神。

宣传里,“胜利”一次次焊接国民信念,现实里则是失业率、人口减少、医疗基础落后。中央政令愈发倚赖安全系统执行,地方财政越来越依赖资源提取。控制体系越强,底层压力越大。普京的努力集中在重拾苏联荣耀,却没注意这个缝隙越来越阔。
普京发动对乌克兰全面战争

进入2022年,普京发动对乌克兰全面战争,全球格局骤然改变。克里姆林宫把这场冲突定位为“与西方对抗”。白昼过度透明,夜色里是信息封锁、审查、战争宣传不停播。年轻人被征召,公共舆论被塑造为“正义进行时”。但家庭接收的事实是墓碑照片、哀悼清单。国家在画皮“利益”的时候,真实人命在地里埋葬。
经济转向战时状态。国库调动储备资产,军工产能激增。财政吃掉养老和社会支出,城市基础设施也陷入停滞。国际制裁让进口零件短缺,西方资本撤出,康复成了资本外流的源头。公共医疗和教育的资金下滑,民众福利缩水。宣传机器仍在运转,但信任在瓦砾中流失。

人口危机愈演愈烈。自然出生率跌至低谷,死亡率维持高位,移民外逃年轻人不断。政府推出生三孩补贴、母亲英雄奖章;但这些政策掩盖不了人口结构倒挂。2030年前后,劳动力缺口高达1100万。战死人数、逃离者、拒服兵役者,都加剧了年轻人所剩无几的人口基数。
与此同时,瓦格纳叛乱突显政权裂缝。私人军事集团短暂掌控城市,暴露克里姆林宫对安全与权力分布的失衡。虽然叛乱很快被压制,普京却明白这是信任断层:统治结构依赖于恐惧与忠诚,而忠诚是脆弱的 维基百科。
再看科技与气候层面。北极列冰消融开道,新航路带来资源做旗帜。但也带来基础设施坍塌、热土陷落。气候变迁被当局解读为战略优势,但其后果是城市地基危险、牧民失业 卫报。国家增设远北军区、开发油气,却没有应对冻土融化这些后遗症。漂亮外壳下是无法忽视的颤栗。
外交层面,普京策动的、欧亚组织扩张让俄罗斯口号响亮,但国际孤立日益加剧。制裁窗口被扭曲成“自主经济转型”,贸易向中国和东方市场倾斜,但其基础仍是能源出口结构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在这场“转向东”的战略里,俄罗斯深陷价格依赖,技术封锁导致产业链断裂。

高层内部动摇开始显现。2024年交通部部长一死,引发腐败冻结共振;范围内资产查扣成常态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寡头与权贵们开始布局自身资金,从政权主干转向“保命与自保”。权力中心的基础正在削弱,表面风光掩盖的是分崩离析的联盟链条。
莫斯科的深冬,街头安静得反常。地铁站台上的广告牌还是老样子,放着普京微笑与强国口号,但周围的人都低头走得很快。广场上武装警察比前几年多了,装甲车不再藏着,直接开进市中心。不是有事,而是常态。这种常态里,市民逐渐习惯“什么都不问”。
权力稳住了表面,却挡不住下面的断裂。一部分年轻人开始选择逃离,不是因为战争,而是未来被写死。程序员、设计师、教师纷纷转向海外平台工作,一边学英语,一边攒路费,随时准备“跑”。不少人干脆住在格鲁吉亚、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用临时身份周转。这些人没声响地消失,但国家数据却在往下掉。劳动力人口连年缩减,大学毕业生流失率升高。

本该支撑经济转型的科技行业,断在“被征用”与“被监控”的夹缝里。技术人员一边写代码一边盯着内网,怕哪天代码被用在导弹上。创新不再是激励的结果,而是命令的任务。科研院所变得像部队,汇报比实验重要,审查比成果严苛。有人说俄罗斯还有基础科技,核能、航天、AI都在搞,可走进实验楼才知道,最好的机器都停在十年前。
普京曾强调“独立自主技术体系”,但实际是国内制造业脱节,关键元件靠外购。制裁之后,这些零部件买不到,军工也掉链。坦克缺装甲,导弹推迟生产,飞机装配减半。媒体照常吹热度,可战场上的士兵收到的,常常是老旧型号或临时拼接的“战时应急品”。
内政变成舆论工程。电视新闻依旧热闹,一张张大图讲的是胜利,一条条弹幕刷的是忠诚。信息就像循环水,进不来新的,吐不出旧的。反对声音全被归为“外部干预”“情绪扰乱”“不成熟分子”。这种封闭系统最大的弊病就是自我强化,错误被视为误解,失败被解释成敌意。
俄罗斯内地城市出现更多“新雕塑”。不是艺术,是政治形象的复制。列宁风格的普京塑像,铁灰色、抬头看远方,周围配着橡皮图章大小的金属标语。这种场景似曾相识,是上世纪晚期苏联残影。只是那时人们还信计划经济,如今信的,是不出错。

财政支出结构也发生质变。军费支出占比超过社会医疗、教育总和,农村医院停建,城市学校合并裁员,预算被军工企业吃光。食物价格上涨,养老金冻结,货币不贬值,却不够用。居民卡账单从几百升到几千,开始找便宜替代品。曾经的中产阶级,眼下开始考虑种菜、拆房出租。不是改革,是回退。
掌控权力不等于掌控未来



普京设下的体制,在战争年代能维稳,在和平年代就显滞涩。官僚体系过于集中,地方主动性几乎为零。一个地区要修路,得上报五层审核,审批慢到施工季节已过。谁都不敢拍板,怕出问题背责。从中央望下去,政令通畅;从基层看上去,口号一片。
高层里越来越多“技术型忠诚者”,年轻副部长,精通数据和英语,却从不说真话。他们的工作方式是“符合精神,模糊细节”,制度里充满回避。这不是无能,是体制自我保护。没人想犯错,也没人想创新,大家都在等上级“新指示”。权力集中之后的惯性,让整个系统陷入缓慢溃败。

社会结构也越来越不稳。曾经靠国家养老的老一代在渐渐离开,能接受现状的中年人快进老年,新一代则拒绝进入权力循环。青年人不去公务员系统,也不加入国有企业。私营空间收紧之后,创业环境等于消失。商界一旦和军工无关,就只能靠灰色地带生存。
腐败变得“合规”。不是没人反腐,而是反腐成了政治工具。谁得罪人,谁就被查;谁听话,谁就被放过。这种规则让人学会了“假装干事”,文件齐全,成果空洞。基层执行力极差,每一次政策都在末端断裂。上面说要激励创新,下面办出一个“创新样板厂”;结果内部全是老旧模具与临时搭建设备。
外部世界对俄罗斯也越来越警惕。不只是西方,连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国家也不再轻易投资。金融机构不接俄罗斯信用,跨国公司基本退出。除了能源和粮食,俄罗斯在全球产业链中话语权越来越弱。曾经“去美元化”喊得响,如今本币交易难度更高。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开始转向更多元伙伴,俄罗斯沦为边缘供货方。

普京想打造一个“强国闭环”,靠国家机器统一运转。但全球不是按计划书走的,战争延宕、市场收缩、气候失控都不是掌控能解决的。未来不是崩塌,而是退化——一个国家回到只靠资源、权威和秩序撑场的旧框架。
这个体系还能维持,但每一年都在失血。不是一夜间崩盘,而是一点点塌陷。他想守住的,不再是疆域,而是秩序本身。而那个秩序,早已进入熵增状态。
一座看似稳固的巨厦,内部梁柱已被蛀空,站在上面的人看不到裂缝,只有外面的人在慢慢等它失重的那一刻。普京25年的努力盖起这栋大厦,却压不住它下一刻的沉降。变局不响锣,不吹号,它悄无声息,但从未停下脚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京领导俄罗斯25年,他的一切努力,挡不住接下来的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