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八卦热搜刷屏背后,我们到底在围观什么?
从“明星恋情八卦”到社会缩影关于娱乐热搜背后的自省一
刚刚刷到某位明星的情感新闻,又是热搜第一,身边人一边发朋友圈一边点评。不瞒你说,我最早是带着一点猎奇点进去的,可没想到停不下来,连带着往下翻了好几页。其实这么多年,类似的话题已经成了生活里的日常——谁恋爱了、谁分手、谁家爆出矛盾,总能掀起一阵讨论浪潮,让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
可追根究底,我们到底是在围观什么?是在消遣别人的隐私,还是在悄悄地用名人的故事映照自己的生活?有时候自问,自己难道也是“吃瓜群众”,只图一时热闹就算了?可细想,这一幕幕其实像极了我们的现实,既让人八卦,也让人心生感慨。
二
为什么名人感情生活总能引爆集体关注?也许先得承认,咱们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安慰或者力量。有人说,明星不过是另一个行当的“普通人”,可真轮到他们的私生活,我们往往会给出格外严苛的目光。很多人关心这些情感新闻,是想给自己找参照。不管是甜蜜官宣还是唏嘘分手,观众都在里头投射了自己对情感、家庭、婚姻、忠诚的期待与疑问。
这种心理说复杂也简单。名人被当作了“理想剧本”的主角,他们那些高光时刻、失落片段,会勾起我们心里对幸福、体验失败、再爬起来的渴望。每当一条情感新闻被推上热搜,讨论区就成了人生百态的缩影,大家在毛遂自荐地发表观点,表面上聊着别人的事,其实透露着自己的故事。对公众来说,名人八卦这根绳子串起了社会议题。涉及的是情与理,是道德、自由与规则的讨论。
三
“流量”这个词,如今几乎和“明星”牢牢绑在一起。媒介算法有它自己的逻辑。你点了一次热搜,平台就会把关联内容源源不断推给你。一场情感风波,经网络发酵后,极容易演变成公众对某个概念的集体情绪释放场。有人觉得看热闹无妨,有人则开始反思这种围观是否合理。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闻报道里“颜值”“话题”“冲突”被过度消费。有时判断一个人情感选择对错,都会跟外貌、形象甚至性别标签捆绑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被夸大甚至谩骂。媒体有时候一味追逐关注度,忽视了事件背后复杂性和隐私底线。就我来说,身边朋友里也出现过对娱乐新闻一味上纲上线、甚至人身攻击的现象。讲真,这就已经失了讨论的理性与善意。
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曾多次评论娱乐事件作为社会热点,需要传递更多正面引导,避免单一刻板印象,防止“饭圈化”冲击理性表达(见2022年6月3日《中国青年报》)。
四
人对八卦的热情几乎是天性。可每一场热点新闻热闹过后,我们其实都在经历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如果报道里只有激烈对立、标签化角色和情绪宣泄,很容易导致价值观的偏差。以前有过一阵流行“全员恶人”“渣男渣女”这种词,时间长了,大家都学会了用快餐式的判断方式去解析复杂的人生,其实挺可惜。
作为内容从业者或者普通观众,我们或许都应该提防“只看表象,不究本质”的冲动——不是光盯着谁红了谁塌房,更多地去思考背后的社会如何运行。人民日报在2023年8月专题中曾建议,大众面对娱乐新闻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对未成年人则应加强正向引导,引导建立健康的价值观(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2023年8月专题)。
五
有人偶尔问我,以后还关心这些明星情感新闻吗?实话实说,很难完全回避。这些故事,折射的是更普遍的社会共识与生活难题。只是经历多了,我希望自己慢慢学会抽身围观,留心背后的逻辑。权威机构调研表明,近年来公众审美、情感观念、媒介素养都在悄然变化,人们更期待信息的深度和温度,而不仅仅是“爽文”热度(数据见中国社会科学院《2023中国媒介发展报告》,P134)。
或许理想的状态是,既能有自己的判断,也能体谅不同生活的样子,不用八卦之火去焚毁谁,也别让冷漠淹没一切。群众围坐时评议八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在风波之后,是否保有勇于自省的勇气。
明星的情感热度转瞬即逝,但不断被按下快进键的话题,终究会指向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选择。流量褪去后,也许我们更需要留下来思考面对喧嚣,如何做一个有同理心的旁观者,又能成长为理性独立的自己?
(本文内容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报道与个人观察,仅供分享讨论之用,相关解读应以官方发布为准。如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探讨您的观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