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统一后,30万华人逃离越南
2023年,越南人口突破1亿大关。越南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
此后,越南正式跻身“世界人口大国俱乐部”,并位列东南亚第3,世界第15。巨大的人口对于越南而言,有利有弊,好处当然是越南充足的劳动力可以继续支撑制造业的升级与发展,简单说就是人多且便宜;坏处是面积仅33万平方公里的越南,虽然年经济增长率高达7%,但目前看来越南依旧不算太富裕,这么多张嘴巴等着吃饭,巨大的人口势必带来沉重的社会负担。
越南人口分布密度
有意思的是,按一般道理来说,一个人口大国,必然拥有大量本国族裔的海外人口,比如14亿人口的印度拥有超过4000万的海外人口,遍布全世界,每年还在以250万人次的规模向外移民;1.3亿人口的墨西哥仅仅在美国就有3300多万海外人口,几乎快把美国加利福利亚州“拿下”了。
萨尔玛·海耶克,在美国发展的墨西哥女星
然而,1亿人口的越南,满打满算却只有550万海外人口,并且还都是离越南本土很远的地方,一个是法国,一个是美国。而这两个国家在近现代以来,都与越南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除了美国和法国,越南裔人口最多的地方是中国香港,在1975年至2005年的30年间,香港一共接收了超过25万越南难民,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越南华人。这些因为各种原因抵达香港的越南人就被称为“船民”,1982年的香港电影《投奔怒海》便以1975年后的越南难民危机为背景。
1982年许鞍华导演的《投奔怒海》,是刘德华最早参演的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获得了初创不久的第二届香港金像奖的奖杯,也正式掀开了香港新浪潮电影的序幕。也正因为这部电影,越南船民离散世界各地的故事就都被称为“投奔怒海”。
登上美国军舰的越南人
越南这个国家与中国历史关系十分密切,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素有“南天小中华”之称。但其实越南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是10世纪的事情了,公元前219年,越南北部便被秦朝吞并,后来秦将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越南”之称便来自“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亡南越国,在越南北部地区设置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正式揭开了对越南的统治。
南越国
老实说,中国对越南的同化相当有限,因为古代天高皇帝远,即使中原文化在越南是官府和贵族之间通行的文化,但是底层老百姓仍然保持着自己的风俗,907年越南趁着五代十国之南汉政权无暇南顾,开始逐渐独立,并在968年正式脱离宋朝统治而走向独立。1076年,宋越熙宁战争之后,宋朝无力收复失地,终于确立了独立的势头。
980年,李朝建立,此时的越南西边是强大的高棉帝国,北边是曾经的老主子中原王朝,只能向南扩张,不断欺负占城,像一条贪吃蛇一样一点点蚕食占城土地,并最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地区,所以今天的越南国土十分狭窄,呈南北走向。李朝之后,越南又历经6个朝代,在18世纪经历南北朝对峙,最终由顺化的阮氏击败河内的郑氏统一越南告终,1802年越南进入最后一个朝代阮朝。
阮朝官员
值得一提的是,你从越南的朝代名就可以看出,越南人学中国学得不到位,想不出有意义的名号,只能以君主的姓氏为号。“越南”这个国号和“朝鲜”一样都是中国皇帝给取的名字,阮朝建立后,第一时间就确立了与清王朝的宗藩关系。国王阮福暎上书嘉庆皇帝,要求以“南越”为正式国号,乍一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其实内藏玄机,因为“南越”乃中国历史上客观存在过的政权,越南以此为号,是在暗度陈仓,想偷偷告诉世人中国的两广地区也是它的“故土”。
越南皇家侍卫
这点小心思嘉庆帝当然看得出来,于是当即驳斥,并下旨赐名“越南”,意为“百越之南”,也是告诉世人,那个南蛮小国只是中华藩属,但越南人还挺不服气,他们一直玩“内帝外王”的把戏,对外面对中国就乖乖地自称“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国;对内却自称“大南”,还僭越称帝。
可这种关系在19世纪中后叶遭到了巨大的冲击,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古老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启了痛苦的近代转型。就在中国遭遇欧洲列强轮番欺凌之时,1858年法国殖民者也悄悄来到了越南,开启了它的百年殖民之路。
中国电影《龙之战》
1885年,中法战争打响,清政府不败而败,尽管军事胜利,却因为害怕法国淫威而自认失败,签下了《中法新约》,越南自此沦为法国殖民地。
法国越老柬三国殖民地
法国人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是围绕越南开展的,在后来殖民了老挝和柬埔寨后,也是派遣接受了法国教育的越南官僚去管理百姓,与此同时并吸纳大量越南青年来法留学,越南国父胡志明就是在1919年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1920年他加入了法共。
胡志明
1863年,法国人率先在越南取得了湄公河地区的殖民权,并以西贡作为自己的殖民总部。经过法国人几十年的建设,西贡在当时被称为“远东巴黎”。法国最早的越南移民就主要来自越南南方,他们之中只有极少数是富商或贵族,很多人都是如胡志明这样的穷苦青年,为了一口饭吃或者为了学习先进思想而前往法国,有许多人就此定居,时至今日,法国越裔也已经突破了40万。
法国越南裔导演陈英雄(左二)
越南的北方在历史上一直是越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而率先发起了民族主义运动,1925年胡志明在广州建立越南革命青年同志会,随后又在1930年在香港组建越共,并在1941年改组为越南独立同盟以对抗日本入侵。1945年日本投降后,法国试图重返越南建立殖民统治,然而1954年,在中国援助下,越南以奠边府之战彻底打碎了法国人的妄想。
投降的法军士兵
但就是在北越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之时,美国人以害怕赤化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为由,强势介入越南局势,1955年,以北纬17度线为界,美国人在南方扶持了越南共和国,而北方则在胡志明领导下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朝鲜半岛一样形成南北对峙。
越南南北对峙
一南一北,正好是冷战时期的典型局势,北方定都河内,投靠苏联,南方定都西贡,扈从美国。相较而言,当时的南越由美国直接援助扶持,经济情况好于北越,但问题是这种扶持是一种畸形的依附性经济,使得南越从来不具备建成一个独立国家的能力。
吴廷琰,南越第一任总统
南越极尽全力渲染北方的贫穷与落后,但这也无法掩盖南越政权先天不足的问题。很快,北越开始资助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以占领农村,引起了美国的注意。1961年,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坐不住了,率先以军事顾问团的形式支援越南战争,并在1964年轰炸北越,次年全面参战。
然而,美国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却无法打赢整场越南战争,到了70年代,随着越南战争的军费开支和国内的反战潮流,美国的国力严重损耗,而与此同时,随着国际油价上升,苏联的国力进一步增强,冷战局势进入到了苏攻美守的局面,1972年才迫使尼克松与中国接触以缓解苏联带来的巨大压力。说回越南,1973年美国终于顶不住,迫切抽身泥潭,一纸《巴黎协定》达成了目的。
可是好景不长,中国、美国本来都希望越南保持现状,如同朝鲜半岛一样南北对峙,但是1974年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陷入巨大的政治丑闻,自顾无暇,失去了美国支持的南越军队兵败如山倒,1975年,北越一鼓作气撕毁了《和平协定》南下不到4个月便逼近西贡。
一场不为人知的大逃亡就此拉开序幕,随着北越军队一步步逼近,大量南越平民、军警和官僚都躲到了最后的阵地西贡,人数多达50万人,而美国此时在西贡也有8000多名公民、外交官和士兵,美国在一片慌乱中发起了撤侨运动,此时还有30多万越南人也跟上了美军的步伐。
北越军队进入西贡
他们多是南越的资本家、官僚和军警,以及嫁给美国军人的越南女性,连带着还有他们的家人,这些人在越南战争期间都与北方结怨,他们害怕遭到北越当局的清算,于是死死抱住了美军
要在短时间内撤离30多万人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哪怕是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军也无法做到。在北越大军兵临城下之下,整个西贡陷入混乱,美国大使馆本来还想着能多带一点越南人就多带一点,结果因为人数太多,导致大使馆瘫痪,军港的美国航母上也是挤满了越南人,美军士兵为了多带点人,甚至把直升机都推进了海里。
但还是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于是就有了世界名画“西贡铁拳”,一名美国大使馆官员因为许多越南人扒飞机导致直升机无法起飞,情急之下一拳打了过去。最终,在1975年的4月到5月间,只有不到2万名越南人通过美国军机、军舰逃离越南,绝大部分逃亡的越南人都成了“船民”。
西贡铁拳
截至2024年,美国的越南裔人口突破了240万,主要聚居在加州橘县和德州奥斯汀,他们的祖先大多都是1975年后逃离越南的人,他们仍然遵循着南越传统,供奉着南越国旗,做着一代又一代漂渺无迹的“复国梦”,但随着二代、三代的美国化,这些越南裔被同化是迟早的事情。
1976年,越南修改西贡市为“胡志明市”,并没收了当地市民阶层的财富,导致了经济危机,许多中产阶级不满北越的做法,也纷纷加入逃亡之列。
他们登上破破烂烂的木船随处漂流,目的地大多是中国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有钱的人则选择通过前往附近国家再转机法国或美国,除了法国之外,加拿大也有大量越南裔人口,约为25万,他们主要定居在法语区魁北克,他们也是1975年逃亡出来的人的后代。
最后共计有100多万越南人逃出越南,在这波逃亡浪潮中,华人多达30万,因为在法国殖民时代,越南南方的华人大多是经商或官僚阶层的人,充当着殖民者与本土民族的中间阶层,一度垄断了西贡、春禄等地的米油等产业,遭到了北越当局的敌视,加上黎笋上台后,与中国交恶,更是对越南华人磨刀霍霍,这些人有许多回到了我国境内,被安置在广西、广东等地的华侨农场。
也有一部分人去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寻求庇护,港英政府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和美国的要求收容了多达10万人,主要是越南的华人,徐克、吕良伟等人就是那时候进入香港的,同样,这些抵达香港的越南船民中也有不少是纯粹的越南裔人口。
事实上,华人难民受到的冲击最为剧烈,华人本来是越南的第二大民族,多达120万,然后在越南战争结束之后,到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的1979年,短短的4年内超过25万人被越南政府驱逐,还有大量船民随着难民潮逃离,使得今天的越南华人成为了越南第九大民族。
越南华人
最有意思的是,德国也是海外越南裔人口较多的一个国家,那是因为当时的两德都很缺劳动力,东德吸纳了统一之后的越南输出的劳工,而西德吸纳了逃离越南的原南越地区的难民,到今天,德国最大的亚裔民族就是越南裔人口,还诞生了一位越南裔的政府部长。
德国前联邦卫生部部长菲利普·勒斯勒尔
越南在1986年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搞了革新开放之后,与中国、美国的关系都渐趋缓和,在1991年实现了中越关系正常化,在1995年实现了美越关系正常化,这些父辈曾经来自越南的船民后代们,不管是华人还是越南人,他们也都开始缓和了对越南的敌视。但无论如何,越南已经成为他们“回不去的家”,对于越南华人而言还好,而那些越南裔难民则永远面临着失根的痛苦。
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越南
这一曲难民往事,被浪漫化为“投奔怒海”的传奇,但其实在大历史面前,个体往往是没有任何选择的,只能随波逐流,任凭命运将自己丢往何方。那些激荡的岁月,都随着海波来去渐渐平息。
越南人的命运某种程度上很像音乐剧《西贡小姐》里所描述的,总是身不由己地依附于谁,过去是中国,后来是法国,再后来又是苏联和美国。
1993年,美国电影《天与地》上映,故事讲述了一个贫穷乡村长大的越南女孩,到西贡谋生,又经历越南战争与一个美国军人相恋,最后撤退到美国,然而她的一生都身不由己,始终在异乡艰难度日,没有自己的家园。或许这些越南船民的心声正是这部电影中女主角的心声:“我将永远活在两者之间,南方,北方,东方,西方,和平,战争,越南,美国。”
美国电影《天与地》
“我命中注定要活在这天地之间。”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