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我才敢说:真正的巴基斯坦,和网上说的根本不是一回事
一个月三四千的工资,那边一个老师傅三年才拿到六百多。崭新的地铁站外面,是一走进去就拔不出脚的泥巴地。
为什么要去巴基斯坦?原因很简单,钱。在国内工地上干,一个月也就那么多。但跟着工程队出国,到拉合尔修水电站,开的价钱确实让人心动。不然谁愿意跑到那个都说又穷又乱的地方去。
去之前,网上查到的消息,基本都是说那边怎么危险,怎么不安全。好像随时会出事一样。家里人也担心,反复叮嘱。但真到了那边,干了一整年,才发现很多事情跟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钱的数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在工程队,一个月拿到手三四千块钱,这在当时算很不错的收入。但在我们工地上,有一个当地的泥瓦匠,技术很好,人也老实,干活从不偷懒。我跟他聊过,问他挣多少。
那个巴基 泥瓦匠,干了整整三年,最后到手六百多块钱。
我当时以为我听错了,反复确认了一遍,就是这个数。折算下来一个月不到二十块。他算是技术工种,那些在工地干杂活的本地工人,工钱更低。后来听工长说,在巴基斯坦,普通人的平均工资,换成人民币还不到一千块钱。
街上能看到很多小孩,有的在路边给人擦皮鞋,有的在垃圾堆里翻塑料瓶子。那些瓶子是他们一家人的收入来源。这种景象看多了,心里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我们吃一顿饭的钱,可能是他们好几天的全部收入。
这种巨大的反差,到处都是。拉合尔算是他们国家的大城市了,但这种大,也分地方。
市中心那一块,确实有现代化的样子。有高楼,有购物中心,还有我们国家援建的地铁。坐进地铁车厢里,感觉和国内没什么两样,干净,快速,冷气也足。可这种感觉,只在地铁站里有。
只要一走出地铁口,马上就回到了另一个世界。
外面全是土路,连最起码的水泥硬化都没有。晴天还好,车一过就是漫天灰尘。最怕下雨天,路上全是坑坑洼洼,积满了水和泥。一脚踩下去,泥巴能把整个鞋子都吸住,走路都费劲。当地人好像都习惯了,很多人干脆就光着脚在泥水里走。我们这些外来的,每天出门都得小心翼翼。
城市就是被一条看不见的线划开的。线里面是商场和地铁,线外面就是大片的简陋民房。那些房子很多都是土砖盖的,看着就不结实。我们平时去工地,车子开在路上,颠得人都快散架了。很多路段,根本就没见过柏油。
他们也在搞基础建设,到处都能看到工地,修路,修铁路。但那个速度,实在是太慢了。
一个工地摆在那里,今天挖两下,明天停一天。我们眼看着旁边一个修公路的工程,搞了快三年,还没弄完。有时候看他们施工,都觉得着急。
他们修路,就是往土路上喷两层薄薄的柏油,就算完工。
这样的路,质量可想而知。刚修好时看着还行,平平整整的。但用不了多久,重车来回一压,路面就开始裂开,变成一块一块的碎片。车子开过去,后面的灰尘能把人直接给埋了。反反复复,修了坏,坏了再修。
那个崭新的地铁,其实坐的人很少。很多站点都是空荡荡的,看着有点吓人。想来也是,地铁站外面全是土路,晚上连个路灯都没有,黑漆漆的一片,谁愿意走那么远的路过来坐车。设备是先进的,但配套的东西完全跟不上。
在那种环境下生活,很多事情都得靠自己。
农村地区的情况更差,停电是家常便饭。我们水电站工地因为自己有大型发电机,所以不受影响。不然到了晚上,别说干活了,连饭都没法做。当地的村子,一到晚上就黑漆漆一片,只有少数有钱人家里才有发电机,能亮起一点灯光。
停水也一样频繁。
吃饭是个大问题。不是说吃不起,那边的东西确实便宜,几块钱就能吃一顿很饱的饭,有馕有咖喱。但卫生条件让人不敢恭维。很多路边摊,老板直接用手抓食物递给你,盘子碗筷看着也是油乎乎的。我们刚去的时候不适应,好几个人都拉了肚子。后来就只在工地食堂或者看起来干净点的饭店吃。
他们很多人吃饭,都是直接用手抓着吃的。
当地人用的手机,倒是让我们很意外。小米,OPPO,VIVO这些中国牌子非常流行,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可他们家里的电视,放的节目却很老旧。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台,要么是宗教频道,要么就是放一些我们小时候看过的老电视剧。
这种矛盾的感觉,贯穿了在那边的一整年。
你说它穷吧,它又有现代化的东西。你说它好吧,可大部分人的生活又确实非常艰难。
路上的交通工具也能说明问题。公交车大都破得不成样子,车身上全是撞击的痕迹,有的连窗户玻璃都没有了,就用一块塑料布糊着。
最常见的是一种三轮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那种车开得飞快,在路上横冲直撞,见缝就钻,也不管什么交通规则。每次我们坐车在路上,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生怕跟它们撞上。
抛开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当地人对我们确实很不错。
可能是因为国家层面的关系好,他们对中国人非常客气。走在路上,经常会有人主动跟我们打招呼,用不标准的中文说“你好,中国朋友”。这种善意是能直接感受到的。
斋月的时候,他们白天不能吃东西,也不能喝水。我们都很注意,中午吃饭休息的时候,都会特意避开他们,自己找个角落悄悄吃,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也是一种互相尊重。
在那边待了一整年,钱是挣到了。回国后,有时候会想起在拉合尔的日子。想起工地上那个干了三年活的泥瓦匠,想起那些在泥地里光脚走路的人,也想起那些主动对我们微笑的陌生面孔。
说那个地方好,也好不到哪里去,生活条件确实差。说它不好,但它又在慢慢发展,而且那里的人对我们很真诚。
现在有人问我还愿不愿意回去。我的回答也很干脆,看给多少钱。如果价钱合适,再去一次也没什么。这跟感情无关,就是一份工作,一个选择。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