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零容忍,取消133名高考生录取资格,什么是综合评价?
正值高考录取阶段,中山大学突然宣布,取消133名考生的录取资格!这是怎么啦?
原来中山大学录取考生要进行一个综合评价,什么是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是指采用综合评价招生模式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不仅依据考生的高考成绩,还结合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高校综合测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等多个维度,进行择优录取。
通俗地说,高校的综合评价是“高考分数+校测表现+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筛选体系。
考生在高考前便需报名,通过校方初审后获得参与资格。
高考后,大学组织面试或笔试(即“校测”),最终将高考成绩、校测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按比例合成总成绩,择优录取。
这种模式是为了突破“唯分数论”的单一维度,选拔既有扎实学业基础又具发展潜力的学生。
就在7月10日,中山大学招生办发了个公告,说今年广东综合评价录取面试结果出来了。共有1514个人过了初试能参加面试,但最后有133人被取消资格进不了校门了,
这件事情很快上了网络热搜,中山大学为什么要取消133人的录取资格?
中山大学的公告没有详细披露,只说这133名考生违反考试纪律,其中13名考生考试违规,另有120人未参加面试。
中山大学今年综合评价成绩不公布具体分数,也没有说13个人如何违规了。
朋友们知道,中山大学是985高校,2025年扩招到7845人,还新增了双学位这些项目。招生政策挺吸引人的,比如保证不退档不调剂专业,但没想到这次事件成了政策严格执行的典型案例。
先说被取消录取资格的13名高考生。
这13名考生大概率是考试作弊,作弊的方式无外乎4种:
第一种:利用电子通讯工具作弊。
考生试图利用手机、蓝牙耳机等智能设备传递答案。有考生将手机藏在鞋底或衣物夹层中,企图在监考视线死角操作。
第二种:找他人替考。
考生请他人冒名顶替参加校测面试。此类行为严重违背身份真实原则。
第三种:小抄作弊
在笔试环节夹带资料、小抄入场。
第四种:交头接耳抄袭他人答卷。
与其他考生在考场内违规交流、传递信息。
总之,这13个考生违反了考试纪律。
再说120人缺考未参加面试这个事。
他们缺考可能有各种原因。
也可能是考生脚踩几只船,为增加录取概率,同时报考多所综合评价高校。
高考成绩出来后,有的考生分数过低,知道考不上中山大学,也有的考生超常发挥,能够录取更好的大学,所以放弃了中山大学的面试。
或者考生面试时间冲突、突发状况、临时改变升学规划等。
关于大学综合评价面试,我还有一个故事。
前年,我有个学生王某学习成绩很好,他的目标大学是复旦大学。
刚巧,那年复旦大学推出来一个高考改革的方案,就是高考后,对预录取的学生增加了一个综合素质面试。
王某满不在乎,仗着自己的高考分数高,根本没把面试放在心上。
面试的时候,老师要求,这次面试主要是根据每个考生自己撰写的综合素质自评报告来提问,不要紧张,很简单,你的自评报告上写了什么,评委就提问什么,你没有写的,评委一般情况下不会问,每个考生要回答3个问题。
评委给王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读过哪些书?为什么喜欢读这些书?
王某紧张的手心冒汗,因为他除了课本,还真没有读过什么课外书。
王某急中生智,想起了语文课本有《红楼梦》上的“葫芦僧判葫芦案”一节,就随口答道:我喜欢读《红楼梦》。
于是,评委老师就抛给他第二个问题:你最喜欢《红楼梦》中哪个情节?为什么?
王某蒙圈了,他实在答不出来,只得说:我初中时候读过一点,现在真的忘了。
评委就给他最后一个问题:说说你课题研究的经过,以及自己参与课题研究的感受是什么?
王某彻底败下了阵,只得干脆说:我记不清楚了。
王某的面试,真的是“一问三不知”。但是王某还在盲目自信,自己的分数够清华北大的录取线,不信复旦大学不录取。
结果,复旦大学还真的没有录取他,也错过了清华北大等985大学的录取机会,王某高分落榜了。
如今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综合素质的考查,很多大学像复旦大学一样,录取前加一个综合素质评价测试,
高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是高考的一部分,如果考生作弊,一样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中山大学的零容忍,给高考生敲了警钟!
你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呢?请在评论区里留言,谢谢朋友们的关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