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在教育中被用来传授道德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本文共1181读大约4分钟
马融注:“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也,非谓钟鼓而已也。”乐之所云不在钟鼓,而在于和,能够移风易俗。关于音乐对心灵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都有所认识。例如,与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毕达哥拉斯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灌输一种对和谐的爱,我们可以通过欣赏音乐的美而成为和谐的人。毕达哥拉斯认为音乐不仅仅是娱乐,在教育中音乐是用来传授道德的,为什么呢?因为音乐可以控制品格中欲望和富有侵略性的部分,所以毕达哥拉斯通过音乐教育来塑造弟子们的品格。
毕达哥拉斯相信,人的实际追求是通过对感官的反复灌输而形成的,也就是人经常接触什么,例如耳朵经常听什么,眼睛经常看什么,最后就会成为自己的实际追求。这就像古人所重视的,文王的母亲太任在怀孕时,“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表明中国古人也早有这种认识。
所以,通过使人看美好的形式、形态和听美妙的韵律曲调,可以实现人对美的追求。因此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通过韵律和曲调的形式建立音乐教育的人,帮助人们改正坏的品格和达到对激情、欲望的控制,以恢复人心原初的和谐状态。从曲调中,他还设计了检查和治疗各种身心疾病的方法。更令人惊奇的是,他运用神的启示而设计的曲调很容易地改变并控制弟子中出现的各种精神上的激情和欲望。例如,沉溺在痛苦和愤怒中的激情、遗憾、嫉妒、创伤的恐惧,各种形式的欲望以及侵犯性、食欲不振,精神松弛、懒惰引起的狂热等。合适的音乐,就像通过精心调制的草药一样,把受困扰的人恢复为拥有和谐美德的人。
史书中记载,毕达哥拉斯曾经对一个醉汉吹奏不同曲调的方式制止了醉汉的疯狂行为,恢复了醉汉清醒的头脑。可见,毕达哥拉斯不仅把音乐作为塑造人格的重要手段,也把音乐作为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途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音乐教育之所以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是因为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
一个孩童从小受到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在他的心灵深处就牢牢地生根,他就会变得温文尔雅;如果接受坏的教育,结果就会恰恰相反。一个真正受过音乐教育的人,在他的心里会有一种内在精神状态的美,表现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会有一种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心灵的统一作用,对于同道必然会气味相投、一见如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而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避之都唯恐不及。正确的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这与纵情、任性泾渭分明。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达到对美的爱。一个受过适当音乐教育的人,由于培养了和谐的美感,对于人工作品或自然物的缺点也最为敏感,因而对于丑陋的东西非常反感,就像嫌弃恶臭的气味一样,不自觉的加以谴责;而对于优美的东西会非常赞赏,感受到鼓舞,并从中汲取营养,使自己的心灵成长得美且善。
内容来源于51吃瓜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