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弃 发表于 昨天 13:37

史上最大?军售被注水,白宫又打沙特“数字牌”

文︱陆弃
美国政府最近高调宣布与沙特阿拉伯达成了一项“史上最大”的军售协议,声称总价值高达1420亿美元。消息一出,主流媒体争相报道,美试图借此大胆显示“中东外交重回巅峰”,也顺势给近期备受批评的中东政策打一剂强心针。然而稍加推敲,这个数字便露出了“水分横流”的真实面目。不少专业人士与智库专家已经指出,这根本不是一笔实打实的交易,而是一场精心包装过的“政府宣传秀”,是为政治需要临时拼凑出来的“沙盘军售”。

最先拆穿这场游戏的,是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军火贸易研究专家埃利亚斯·优素福。他直言,类似的注水套路,特朗普政府早在2017年就玩过一轮。当年白宫同样大肆宣传与沙特签署了价值1100亿美元的军售大单,结果事后发现,其中大量所谓“交易”其实只是意向书、备忘录,甚至是沙特在奥巴马时代留下的旧项目,被特朗普团队硬生生地“薅”进了总数里,为的就是制造“震撼效果”,打造一张“史无前例”的外交成绩单。
优素福指出,从2017年到2025年,美国对沙特的实际军售金额仅约为346亿美元,连当年所吹嘘的1100亿美元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一事实如今被大量军工出口数据所证实,也足以说明所谓“天价军售”不过是一种政府营销操作。而如今拜登政府再次拿出1420亿美元的“超越纪录”,显然是在照搬特朗普的老剧本,用“数字幻术”向外界夸耀外交成果。
这种“注水式外交胜利”不仅在国内被质疑,甚至连沙特的财政状况都与之对不上。据彭博社报道,沙特2025年的国防预算总额也就780亿美元,这还包括维护现有系统、军队薪资、基础建设等各类常规开支。一个国防总盘子不足800亿美元的国家,怎么可能突然掏出1420亿美元买军火?除非是沙特把未来五年所有军费都拿出来押宝美国武器系统,但从沙特近年来多元化军购、引入中国无人机和俄罗斯防空系统的趋势看,这显然不具备现实可能性。

更何况,这次所谓的大单中,白宫没有公布具体合同条款,也没有列明涉及哪些武器系统,甚至连交付时间表都未披露。如此“空壳军售”,更像是一次舆论话术而非正式交易。白宫的算盘其实不难理解,在拜登支持率受通胀、移民、巴以冲突处理不力等问题拖累的背景下,急需一场“外交胜利”来证明自己还能“管得住世界”。而沙特,这个美国中东战略的老朋友、油气与军火的双向伙伴,正好成为可以摆拍的最佳舞台。
问题在于,这种外交操作的信誉透支风险极高。一方面,它误导了国内民众与国际观察者,让军售被当成“外交能力”的片面指标;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美国军工出口作为全球防务稳定器的可信度。当一笔笔“战略交易”变成数字泡沫,军售就不再是技术能力和战略信任的体现,而只是政客用来粉饰政绩的道具。
这场1420亿美元的“数字秀”还暴露出美国对中东政策的结构性焦虑。在中国不断深化与海湾国家经贸与安全合作的背景下,美国急于向外界证明“老大哥仍在”。拜登团队通过军售塑造“沙特仍靠美国”的叙事逻辑,试图稳住传统盟友阵营,但实际效果却可能适得其反。沙特近年来不断提升外交独立性,早已不再对美国亦步亦趋。即便签下再多意向合同,也未必能阻止其继续布局中俄高端装备与区域自主安全体系。

而对于美国本身而言,这种注水式军售还会反噬国内政治。军工订单被当作选举工具,会使国会在审议真实军售预算时产生不必要的政治争议,军工企业也可能因无法兑现“被虚报的预期”而陷入市场误判。同时,过度炒作军售数字还会激化对美国外交“唯军售论”的批评,模糊了对人权、区域和平等核心议题的政策重心。
最终,这场“史上最大军售”的宣传,只不过是又一次把沙特绑上美国政治列车的尝试,是拜登政府拿着未来不确定的虚拟数字在外交公关上虚张声势的一记烟雾弹。问题在于,这种策略或许能在媒体头条上短暂生效,但无法改变美国中东影响力持续下降的趋势。
真正的战略信用,不靠夸张的数字堆砌,而靠实实在在的交付、透明的承诺、稳定的政策与平等的合作。而这些,恰恰是今天的美国,在中东越来越拿不出的东西。军售可以注水,但战略失衡,注再多的水也救不回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史上最大?军售被注水,白宫又打沙特“数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