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翊雷戈 发表于 昨天 14:07

印巴一场冲突!打开心了好几方,也打来了歼35

印巴冲突的“中式答案”
2025年5月的印巴冲突,如同一场现代战争的“压力测试”。印度以“阵风”战机、苏-30MKI和S-400防空系统构建的“万国牌”防线,在巴基斯坦的歼-10CE与中式作战体系面前全面溃败。这场冲突的胜负,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战争逻辑的颠覆——体系化兼容性与数据链协同的胜利。
巴基斯坦的ZDK-03预警机,以470公里的探测距离,将印度战机的起飞轨迹尽收眼底,并通过红旗-9防空系统与歼-10CE的实时数据共享,形成“发现即摧毁”的闭环。而印度的费尔康预警机、法国阵风与俄制S-400却因数据协议壁垒,沦为孤岛。
这场胜利,不仅让巴铁追加采购歼-10CE,更催生了其跨代升级的野心——提前锁定中国第五代隐形战机歼-35,意图在未来十年内彻底改写南亚空中霸权。

歼-35
歼-35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军工从“追赶者”向“规则制定者”的蜕变。其核心优势在于:
0.01平方米的雷达反射面积(与F-22相当),搭配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可穿透印度现有防空网络;霹雳-15E导弹的200公里射程与6马赫末端速度,远超印度“流星”导弹(射程150公里),形成“先敌发现、先敌摧毁”的压制力;与ZDK-03预警机、红旗-9防空系统的无缝协同,可构建“侦-控-打-评”一体化战场网络。
巴基斯坦计划采购40-48架歼-35AE,直指印度的软肋——其自研的AMCA五代机进度迟缓,而求购美国F-35或俄制苏-57均面临政治与技术障碍。这一选择,不仅是武器升级,更是战略绑定:通过中国军工的“交钥匙方案”,巴铁正从“客户”转型为“中式作战体系”的南亚支点。

歼-10CE成为“中式军售广告”
歼-10CE在此次冲突中的表现,堪称中国军工的“最佳代言”。其三大杀手锏——座舱镀膜、倾斜雷达与泵式进气道设计,雷达反射面积降低一个量级;有源相控阵雷达抗干扰能力碾压印度阵风的RBE2-AA雷达;霹雳-15E的射程与抗干扰性,令印度“流星”导弹黯然失色。不仅成就了碾压战绩,更引发全球军贸市场的地震。
据不完全统计,冲突后已有沙特、阿联酋、埃及、尼日利亚等12国向中国咨询歼-10CE及配套导弹系统。而缅甸、孟加拉国等传统客户,则加速推进JF-17 Block III(搭载中国KLJ-7A雷达)的换装计划。中国军工的“口碑效应”,正从性价比优势转向技术权威性。

中式军备的“文明输出”
歼-35的出口,不仅是武器交易,更暗含军事哲学的输出,中国通过预警机、数据链与导弹系统的“打包方案”,打破了西方“单件武器决胜”的传统逻辑;中小国家借助中式体系,可在大国博弈中实现“技术杠杆”,如巴基斯坦以歼-35对冲印度规模优势;中国向巴铁开放霹雳-15导弹的本地化组装,标志着军工合作从“卖产品”转向“授能力”。
这种模式,或将重塑全球军贸格局——从“武器贩售”到“生态共建”,中国正以技术标准与作战体系,书写“后西方时代”的战争规则。
从“万国牌”到“中国芯”。印巴冲突的结局,令人想起甲午战争中清廷“购舰不建体系”的教训。印度的“万国牌”困局,恰是旧秩序的缩影;而巴基斯坦的“中式体系”崛起,则预示着一场静默的革命——武器可以购买,但战争智慧无法进口。
歼-35的南亚落地,或许只是开端。当更多国家选择中式装备,不仅因其性能,更因其背后的体系化生存之道,这才是中国军工最深邃的“文化输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巴一场冲突!打开心了好几方,也打来了歼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