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对华态度大反转!“亲美抗中”到“求合作”,背后原因揭秘
2025年6月11日 北京讯 近期,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一改往日对华强硬立场,先是高调出席中菲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释放“亲华”信号,随后又表态愿与中国就南海问题达成协议。这一系列动作与过去两年菲律宾频繁在南海挑衅、强化美菲军事合作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为何菲律宾对华政策突然转向?今日头条深度解析背后的三大关键原因。1. 国内政治压力:杜特尔特家族崛起,马科斯被迫调整政策
菲律宾中期选举后,前总统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强,其女儿莎拉·杜特尔特的支持率持续领先,而马科斯的支持率却跌至42%的最低点。杜特尔特执政时期奉行务实对华政策,而马科斯上台后转向亲美路线,导致国内经济与外交陷入困境。面对政治危机,马科斯不得不调整策略,缓和与中国的关系,以争取杜特尔特阵营的支持。
此外,菲律宾外长马纳罗近期被替换,新任外长拉扎罗曾多次访华并促成南海临时协议,这一人事调整被视为菲律宾外交转向的重要信号。
2. 经济困境:通胀高企,菲律宾急需中国投资
菲律宾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通胀率居高不下,大米价格飙升50%,失业率持续攀升。马科斯政府此前拒绝中国投资,试图依靠私人资本推动基建,但进展缓慢,导致民众不满情绪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持续增长,2022年已达9753亿美元。菲律宾若继续对华强硬,可能影响其农产品出口、旅游业及基础设施建设合作,进一步拖累经济。因此,马科斯近期主动向中国示好,试图恢复经贸合作,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3. 南海博弈受挫:菲律宾挑衅无果,反遭中方强硬反制
过去两年,菲律宾在南海频繁挑衅,甚至联合美军在黄岩岛、仁爱礁等海域制造事端。然而,中国的强硬反制(如水炮驱离菲方船只、航母战斗群巡航南海)让菲律宾意识到,单靠美国支持无法改变南海现状。
近期,菲律宾外长在东盟峰会上表态愿与中国达成南海协议,但中方态度谨慎,强调“光靠外交辞令无法改善关系,必须拿出实际行动”。这表明,菲律宾的“求和”可能只是战术调整,而非真正的政策转变。
未来走向:菲律宾能否真正改善对华关系?
尽管马科斯近期释放缓和信号,但中菲关系的核心矛盾——南海问题及美菲军事合作——仍未解决。中国驻菲大使黄溪连明确表示,菲律宾必须停止“引狼入室”,才能真正推动双边关系改善。
结语 菲律宾对华态度的“反转”更多是迫于国内外压力的权宜之计,而非战略调整。若马科斯政府继续“两面派”策略,既想对华示好,又不放弃与美国的军事合作,中菲关系恐难真正回暖。未来,菲律宾能否在政治、经济与外交上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中菲关系走向的关键。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