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爆米花狂喜,国内观众集体翻脸,成龙电影为何两极分化?
最近有部叫《功夫梦:融合之道》的电影上映了,成龙名字排在最前面,国内票房才四百多万,观众骂得挺狠,说“不欠大哥电影票了”。可这部电影在国外已经赚了八千万美元,观众评分还特别高。这事听着挺奇怪,为啥同一部电影国内外差别这么大?电影讲的是个华裔少年去纽约被欺负,找师父学功夫报仇的故事。其实这剧情特别老套,八十年代就有类似的《龙威小子》,现在翻拍还照搬套路。主角被欺负就学功夫,中间谈恋爱占了一半时间,打戏少得可怜。国内观众早就看腻了这种“被欺负-找师父-打回来”的老把戏,成龙以前拍的《蛇形刁手》都比这个新鲜。
片子里的文化融合特别生硬,比如用披萨练马步、坐地铁练招式,看着像是强行把中国功夫和美国元素拼在一起。主角妈妈管儿子叫“小李”,这种设定让人觉得假得离谱。北美观众可能因为怀念老电影才给面子,但国内观众根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看这种表面功夫就觉得敷衍。
成龙在这部电影里基本没打戏,全是说教台词,比如“要像流水一样柔软”这种话,重复了好多次。以前他拍电影都是真摔真打,现在变成励志讲师了,观众觉得没意思。以前看《警察故事》他从商场天台跳下来,现在这种场面全没了。
电影里有个意大利裔女孩开披萨店,华裔主角被欺负就学功夫,这些剧情太刻板了。主角有个哥哥死在比赛现场,这事提了两次就再没下文,观众看了半天都不知道他为啥突然敢上去打架。前面谈恋爱聊了五十分钟,后面打斗十分钟,节奏乱得像没头苍蝇。
国外观众可能觉得成龙还是当年那个功夫明星,但国内观众现在更想看真实的打斗和有趣的情节。这部电影把重点放在怀旧和表面文化融合上,剧情漏洞太多,观众自然不买账。成龙以前拍《红番区》也是靠真功夫火起来的,现在这种说教电影确实让人失望。
片子里有个老演员是八十年代原版的主演,这次来客串,北美观众可能觉得有情怀,但国内观众根本不知道他是谁。电影里说功夫能融合一切,结果打斗场面全是套路,连个像样的对决都没有。观众花钱看成龙打戏,结果看他念台词,难怪骂声一片。
电影最后票房差是因为剧情太老套,打戏太少,说教太多。观众不是不支持成龙,是觉得电影质量太差。以前他拍电影敢玩命,现在全靠嘴,观众自然不买账。这种翻拍片要是不创新,光靠名字吸引人,迟早会被观众抛弃。
国外观众怀念老电影,国内观众要看新东西,这矛盾其实挺明显的。电影要是光靠情怀和表面功夫,观众一眼就能看穿。成龙以前靠真功夫成名,现在这种电影拍得再多,也挽回不了观众的心。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