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博物馆 发表于 2025-6-13 02:21:40

深度科普:月球上没有火箭,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你有没有想过?1969年阿波罗11号的宇航员踩上月球尘土时,脚下没有发射塔,头顶没有火箭,他们到底怎么回家?这个问题像团迷雾——地球发射要靠3000吨重的土星五号,月球上连块像样的石头都当不了发射架,难道宇航员是“飘”回来的?
先别急着下结论。咱们得先打破个常识:“火箭”不一定非得是地面上的庞然大物。2024年中国探月工程官方发布的《月球探测技术发展报告》里明确写着,航天器的“火箭”可以是自带的——就像你背包里装着折叠梯子,需要时展开就能用。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舱,就是这么个“折叠梯子”。

月球的“轻”是关键。根据NASA公开的阿波罗任务技术文档,月球质量只有地球的1/81,表面重力仅为地球的1/6。这意味着,想从月球“逃”到太空,只需要2.4公里每秒的速度——这速度比高铁快不了多少,但在真空里,足够让小飞船“跳”回轨道。而地球呢?得跑到7.9公里每秒,相当于高铁速度的20倍,所以必须用土星五号这种“大力士”。
那“梯子”怎么用?阿波罗飞船分三部分:指令舱、服务舱、登月舱。指令舱像“太空客厅”,全程跟着飞船绕月;服务舱是“加油站”,装燃料、氧气和发动机;真正的“主角”是登月舱——它分上下两段,下段是“着陆腿”,上段是“返回舱”。2020年《自然·天文学》期刊曾分析阿波罗17号登月舱数据:下段装着缓冲装置和降落发动机,落地后就成了“临时发射架”;上段藏着300多公斤燃料和一台小发动机,足够把两名宇航员和20多公斤月岩“推”回轨道。

这听起来像变魔术?但中国嫦娥五号已经验证过。2024年嫦娥六号返回地球时,轨道器在环月轨道“等”着上升器,上升器从月面起飞,靠自带发动机“爬”到200公里高的轨道,和轨道器精准对接——这和阿波罗的“太空约会”几乎一模一样。国家航天局专家在2025年航天大会上透露:“月面起飞不需要发射塔,只要发动机推力够、燃料够,小舱段就能完成任务。”

有人可能犯嘀咕:“50年前的技术,靠谱吗?”看看数据:阿波罗11号上升段发动机推力约15.6千牛,相当于同时举起1.6吨重物——在月球上,这推力能轻松把3吨重的上升段(含宇航员和月岩)推离地面。更绝的是,下降段的结构设计:它的四条着陆腿像钢筋搭的架子,稳稳撑在月壤上,发动机喷口朝下,火焰直接喷向月面,不会烧到上升段。2018年NASA公布的月面照片里,阿波罗12号下降段的腿印还清晰可见,周围月壤被火焰烤得发亮,这就是“发射架”的实证。

说个反常识的点:月球返回比地球发射“简单”。地球发射要对抗稠密大气、克服自转影响,火箭得“层层剥皮”(多级分离)才能省钱;月球上没空气、没风,上升段不用考虑气动外形,发动机直接点火就行。2022年《航天学报》一篇论文算过账:同样送1吨载荷到近月轨道,月球起飞需要的燃料是地球的1/10——这就是低重力的“福利”。

咱们中国航天人最懂这道理。从嫦娥三号“落月”到嫦娥五号“采样返回”,再到嫦娥六号“月背取土”,每一步都在验证这套逻辑。2024年嫦娥六号返回舱穿越大气层时,表面被烧得“面目全非”(国家航天局原话),但里面的月壤完好无损——这说明,不管是50年前的阿波罗,还是今天的嫦娥,“回家”的核心逻辑都是:用最小的结构、最省的燃料,把人(或样本)从月面“摆渡”到轨道,再从轨道“摆渡”回地球。

现在,想象个画面:月壤里的微小玻璃珠在阳光下闪烁,像无数颗凝固的星子。当上升段发动机喷口吐出橘红色火焰,那些星子被气流卷起,在真空中划出银亮的轨迹——这不是火箭发射,而是人类用智慧编织的“太空回家路”。

最后留个问题:如果未来月球基地建成,我们是否需要更高效的返回方式?是继续用“一次性”的上升段,还是在月面建燃料工厂(用月壤制氧制氢)?或者开发“可重复使用”的月面飞船?这些问题,或许正等待着屏幕前的你去解答。(注:此观点为科普假说,不代表科学结论)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科普:月球上没有火箭,宇航员是如何返回地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