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弃 发表于 2025-6-13 13:08:02

地震重击缅甸经济,内战难掩创伤惨烈,复苏之路何其艰难

文︱陆弃
今年三月底,缅甸遭遇了7.7级强震。这场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迅速撕裂了本已千疮百孔的国家肌体,带来了近3800人的死亡和大范围房屋、商铺的毁坏。这个自然灾害不仅仅是一次突发的灾难,它成为压垮缅甸经济最后一根稻草。然而世界银行于6月12日发布的报告指出,缅甸经济将在2025/26财年出现2.5%的萎缩,造成约110亿美元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14%。如果没有这场地震,缅甸经济产出本应增加2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处于崩溃边缘的国家的无声呐喊。

缅甸经济长期以来脆弱不堪。四年内战的余波尚未散去,政治动荡不断,民众生活艰难,经济结构单一且对外依赖度高。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产业体系缺乏多元化,一旦遭遇冲击便难以迅速调整和恢复。此次地震造成工厂停工,供应链中断,劳动力流失,交通通信瘫痪,无一不深刻打击着经济的每一个细胞。仰光码头工人扛起一袋袋大米的画面,象征着缅甸人苦苦挣扎的现实,但这只是冰山一角。行政首都内比都和第二大城曼德勒,作为地震重灾区,经济产出在受灾后的数月内将锐减三分之一,给本就低迷的经济蒙上了更浓重的阴影。
缅甸经济面临的困境远非单一自然灾害所能解释。政治动荡和内战将这个国家拖入了长时间的混乱与停滞,国际制裁和外交孤立限制了其对外资金与技术的获取。西方国家对缅甸军政府的制裁封锁了大门,国际援助渠道受阻,导致灾后重建资金紧缺。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缅甸成为区域大国争夺影响力的战场,经济自主权受到严重制约。内战和政治分裂使得国家治理能力陷入瘫痪,救灾反应迟缓无力,救援物资分配不公,社会秩序混乱,进一步阻碍经济的恢复与重建。
这场地震犹如一面照妖镜,暴露了缅甸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制度缺陷。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社会分裂严重,政府管控能力不足,这些问题相互叠加,令缅甸经济在灾难面前毫无抵御力。多年来内战让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国家资源被军方与地方武装瓜分,普通民众生活难以保障。灾后重建不仅是修补被毁房屋和道路的工程,更是对缅甸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考验。

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缅甸急需彻底改变发展路径。和平是经济复苏的基础,只有终结内战,实现全国范围的政治和解,才能为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缅甸必须推动政治改革,加强法治,提升治理能力,以恢复投资者信心,吸引外资注入。只有这样,缅甸才可能摆脱“资源诅咒”和“冲突陷阱”,实现产业多元化和经济转型。
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和政治博弈,为缅甸的经济恢复制造了难题。对军政府的严厉制裁虽有其政治考量,但也限制了缅甸接受国际援助的能力,最终受害者仍是普通民众。真正负责任的国际行为应以人道主义为核心,推动和平对话,促进包容性政治进程,而非将制裁作为施压工具制造更多混乱。
缅甸此次地震和经济萎缩的背后,是一个多重困境交织的国家缩影。其经济衰退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长期内战、政治不稳定、基础设施薄弱和国际环境复杂交织下的必然结果。地震只是引爆了这颗不稳定的“定时炸弹”。如何走出泥潭,重建国家,缅甸必须直面自身问题,深化改革,整合资源,寻求国内外多方合作。

如果缅甸能够成功实现和平与稳定,改善营商环境,加强产业升级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就有望从这场灾难中重获新生。灾后重建不仅是经济的修补,更是缅甸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国际社会尤其是周边大国的支持,将在缅甸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这需要的是诚意、耐心与合作,而非政治算计和制裁围堵。
缅甸经济受地震影响大幅萎缩,背后是深层次的治理和发展危机。内战余波未平,经济基础脆弱,国际环境复杂,使得缅甸陷入多重困境。要实现经济复苏,缅甸需要从政治和经济两端同时发力,推进和平进程,改善治理体制,吸引外资支持产业升级,同时加强抗灾能力,打造更具韧性的经济结构。只有这样,缅甸才能真正摆脱“灾难-衰退-贫困”的恶性循环,迎来长久和平与繁荣。
这场地震不仅是自然的灾害,更是缅甸发展瓶颈的集中爆发。它提醒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稳定的政治环境和高效的治理体系。缅甸的未来充满挑战,但也孕育着转机。如何将危机转变为机遇,决定了缅甸能否走出深渊。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地震重击缅甸经济,内战难掩创伤惨烈,复苏之路何其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