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事儿 发表于 昨天 20:11

1967 年中印边境激战,为什么四天三夜印军就撑不住了?

说起中印战争,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1962年的那场酣畅淋漓的战争了,那场战争我们的解放军让德里变成了新德里,但是人家三哥就是不服,一直想找机会报复回来。
于是就有了1967年的那场中印边境战争。
1967 年 9 月 11 日清晨,印军 200 多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沿公路进入乃堆拉山口,分别向我军一号、二号阵地逼近。
三哥在行动
早在 1965 年 5 月,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大战,印军靠装备优势在巴方拉合尔地区推进,巴方防线快撑不住,紧急向中国求援。
主席和周总理连夜开会,决定从西藏乃堆拉山口出兵,用军事威慑让印度撤军。西藏、新疆等四军区的三个军秘密进入战备状态。
当我军重型火炮车队突破不进入边境 11 公里的惯例,三哥政府慌了,看着我军带着 122 毫米榴弹炮、85 毫米加农炮等重装备逼近山口,只好紧急停止对巴攻势。
但印军这是缓兵之计。
1967 年 5 月起,他们在乃堆拉山口前沿疯狂修地堡,最近的离我军哨所只有 11 米。
每天清晨,印军派小股部队在阵前叫嚣,还用石块投掷、强光照射等手段挑衅,想制造我军先开火的假象。我军一直保持克制,没给他们机会。
印军士兵,注意到没,年纪都比较老
9 月 11 日这天,印军挑衅升级。
7 时 30 分,印军山地步兵第 112 旅一个连在中校营长指挥下,分两路逼近哨所。
8 时 07 分,一名印军少校带着三名印军向我边防战士动手。
班长张代元见状,一脚踢开那名少校。少校爬起来后,直接向我军开枪,打响了第一枪。张代元立刻大喊:"给我狠狠打!"
就在这时,一号阵地上,印军开枪并投掷手榴弹,我军连长李彦成牺牲,六名战士负伤。
我边防 308 团榴弹炮三营迅速反击,7 分钟内对印军指挥所、观察所、炮兵阵地展开多轮炮击,印军顶不住,全面撤退。
这一轮战斗,我军伤亡 23 人,歼敌 67 人。
我方英勇顽强的解放军战士
印军不甘心失败,当天又动用山地步兵第 112 旅和炮兵第 17 旅,依托塞博拉高地的地理优势,用大炮、迫击炮等重型武器进攻,摧毁我军多处掩体。
我军炮兵狠狠还击,双方展开了四天三夜的激烈炮战。
到 13 日 22 时,印军八个炮击阵地、两个指挥所、两个观察所、23 处工事及两辆汽车被摧毁,毙伤官兵 540 余人,他们的炮兵部队打不下去了,请求停火。
上级指示:"敌人不打炮了,我们也停止射击。"
14 日中午,我军停止炮击。
整个乃堆拉山口作战,我军歼敌 607 名,缴获轻机枪一挺、冲锋枪九支、步枪 16 支及其他物资。
我军伤亡战士 123 名,其中牺牲 32 人,伤 91 人,消耗各种枪弹 15726 发、炮弹 45890 发、40 火箭弹 69 发。
战斗中,我军战士表现得非常英勇。
炮 2 连通信员庄世文在传达命令时,腹部被弹片划开,肠子都流出来了,可他忍着剧痛把肠子塞回腹中,艰难爬到炮兵阵地,准确传达了命令。
炮 2 连副班长李典智当时因病在后方休息,听说前线需要支援,就背着 3 发迫击炮弹赶去,路上不幸中弹牺牲。
回顾这段历史,1965 年印巴战争时,中国出于正义支援巴基斯坦,从乃堆拉山口出兵威慑印度,这是维护地区和平的举动。
但印度却把中国的克制当成软弱,两年后在乃堆拉山口变本加厉地挑衅,最终引发战斗。我军被迫反击,用实力让印军认识到挑衅的后果。
印军挑衅我边防战士
这场战斗的胜利,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
我国在处理边境问题上,一直坚持和平共处原则,能谈就谈,但当主权受到威胁时,中国军队绝不退缩。
1967 年的这次战斗,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967 年中印边境激战,为什么四天三夜印军就撑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