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米vs马拉松 都是长跑,它们有何差异?
2025全国田径大奖赛分站赛正在陆续进行,在5000米、10000米长距离项目中,我们多位马拉松已经破210乃至更高水平的选手,都在场地赛现身。从比赛结果看,这些已经专注马拉松的选手,往往在场地项目中都未能取得较好的名次。
长远来看,国内外不少马拉松顶尖选手都有场地赛经历,且青少年时期5000米、10000米水平都不低。当然,也有一些选手场地赛时期成绩并不突出,转型马拉松后取得更大突破。短期来看,不论国内外,则很少有运动员可以做到同一时期在场地赛、马拉松都保持较强竞争力。
由此也引发一些跑步爱好者的讨论——跑好马拉松,就一定能跑好5000米、10000米吗?场地赛水平很高,转项马拉松后一定能达到高水平吗?都是长跑项目,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差异又在哪些方面呢?
10000米vs马拉松 差异几何?
首先从田径的细分小项,我们来明确一些概念。田赛(投掷、跳跃等)、径赛(奔跑和竞走)、全能项目是田径的三个大板块。其中“跑”的项目中,世界田联将3000米障碍、5000米、10000米归类于长跑,马拉松也属于长跑范畴,但它是公路项目,非标准田径场内的径赛。
由此可见,场地赛的长跑和马拉松都属于长距离耐力项目,两者有很多共通点,例如它们都要求强大的有氧代谢系统、耐力水平,所以在训练和运动员人群里,两个项目也有很大关联性。
很多马拉松名将,青少年时期都从事过长跑场地赛专项,例如名将董国建、杨定宏,他们在场地赛时期都有着极高水平,董国建5000米PB 13:43.47、10000米 PB 28:17.60,这是中国历史前五的水平,如果放在当下的竞技环境也是顶尖的存在。深厚的场地赛基础,为他转型马拉松后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石。
青少年时期场地赛水平是构筑马拉松水平高塔的重要因素,这是国际、国内众多教练员的共识,是基于运动员长线职业生涯的视角。具体到同一个时期,很少有运动员能做到场地和马拉松兼修,都能同时保持高水平。训练的专项化、侧重点,还是决定在一个项目达到顶尖的必然条件。
说完了共通点,它们的差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01 运动特点差异
场地赛5000米、10000米项目,是混氧强度的运动,依赖有氧代谢的情况下,还要求运动员在冲刺、变速时有强大的无氧能力和绝对速度能力。
马拉松的运动强度相较而言更低,主要依赖有氧供能,尤其有脂肪的供能。运动员以较为迅速的节奏进行比赛,更强调跑步经济性、体能分配。如果有强大的有氧能力,甚至比赛中途就能决定名次归属,都不用到后程比拼冲刺。
如果以通俗的话讲,同等水平下10000米配速更快,马拉松(相对而言)配速更慢。例如10000米国家健将标准是29:45.00,转化为配速是每公里2分58秒;马拉松国家健将是2:19:20,平均配速是3分18秒。这要求场地赛项目要有更强的保持高速奔跑的能力,耐乳酸能力。
何杰在重庆大奖赛结束后就谈到这一点:“我可以按照这个配速继续跑,再跑20公里都可以,但是现阶段我已经不能再快了。”
强度区间不同、代谢的微小差异、对绝对速度能力的要求,综合决定了两个项目的差异。
02 训练方法差异
训练计划和方法,围绕比赛目的进行,这是任何体育项目的准则。10000米项目的距离和马拉松差了四倍以上,同样是练耐力,在训练上也会有不小差异。
10000米的训练在有氧耐力基础上,会重视高速重复跑、速度耐力、爆发训练,以此提升冲刺的能力和无氧能力。国内一些万米专项的运动员,他们的单次长距离课在24公里左右,很少跑30、35公里以上的主课。
马拉松的训练则以有氧能力为主,尽管也会跑一些节奏跑、间歇训练,但强度(配速)不会有场地赛专项那么高。而练耐力的大课,马拉松专项35公里以上是“家常便饭”,甚至会跑40公里、45公里距离的训练课。
训练方法的细微差异,最终导致能力侧重点的不同。场地赛专项选手跑马拉松,不具备后程维持高速的能力,也就是大家说的“跑崩”;马拉松选手跑场地,速度能力会欠缺,比拼冲刺时也不占优势。简言之,耐力练多了,速度“磨没了”。
03 竞赛环境差异
比赛环境的差异,是大众爱好者最好理解的一点。10000米在标准田径场内奔跑25圈,马拉松则是在户外公路进行,也就是大家常看到的城市马拉松环境。
10000米在无起伏落差、较为平坦的田径场内,距离和节奏比较好把控,可以转换为每圈用时多少的节奏来制定战术,几乎不受路面影响。
马拉松在城市道路进行,不同比赛的难度不同,例如去年的巴黎赛场,起伏爬升很大对运动员构成挑战。而比赛当时的风速、气温、折返点数量、跑动节奏等,都会综合影响最终的运动表现。
当然,不管外部环境影响如何,运动员是在同一环境下竞争同一个项目,从这个角度讲是公平公正的,“容易”和“困难”都是面对所有人。
尽管有场地内和公路的差异,但海拔和温度两个因素是制约“跑成绩”的相同点。这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国内的场地赛都难以产生佳绩的原因,除了大家“重名次、轻成绩”的特点外,重要因素就是办赛期间的环境温度。对于投掷、跳跃、短跑较合适的气温,对于长跑项目来说太高,限制了成绩的发挥。加上很多综合性运动会都放在夏季举办,相对于其它项目,对于长跑不算友好。
马拉松的比赛选择面相对较广,除了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国内和全球都有大量成熟的商业赛事,如果以跑目标成绩、PB、破纪录等为导向,运动员可选择春秋两季的比赛,降低气温的影响。相较而言,场地赛就没有如此广泛的选择。
04 装备要求差异
装备要求(需求)的差异,其实是综合运动特点和场地差异决定的。上述提到10000米在田径场,马拉松在公路。前者强度高、后者强度相对低。服装方面两者差异不大,以透气排汗的背心、短裤(半弹紧身裤)为主,主要差别体现在鞋款。
针对田径场塑胶跑道,专业选手的长跑场地赛的鞋款为钉鞋,它能在高速奔跑下实现更好的抓地性能,同时塑胶跑道相较公路更软,所以缓震不是钉鞋的第一着眼点,过弯的灵活性、抓地、路面反馈更为重要。世界田联对于800米以上距离比赛鞋款的要求是中底厚度不得超过25毫米。
钉鞋要求运动员有强大的腿部力量、关节力量,以及青少年时期比赛和训练中对钉鞋的适应情况。穿钉鞋比赛,基本全过程都是“垫着脚”跑的,趋近于前脚掌着地。
针对公路场景的路跑运动,在当下竞速碳板跑鞋的时代,这是绝大部分专业运动员和资深大众跑者的选择。公路没有田径场那么频繁的过弯,基本是向前的运动。竞速碳板跑鞋通过强大的中底材料性能,以及碳板的加入,能够为运动员提供回弹和推进力。较厚的中底,则带来很好的缓震、支撑,在硬质路面上提供关节和肌肉的缓冲保护。世界田联对于路跑(马拉松)鞋款的中底厚度要求是不得超过40毫米。
马拉松鞋款的轻量化和舒适度也是运动员看重的一点,毕竟相比于场地赛,马拉松的距离长很多,完赛时间也会长很多。
特步060 1.0就是定位场地赛场距离的钉鞋鞋款,轻质、灵活、稳定、抓地性好,例如5000米、10000米专项的梁田田跑场地赛和专项强度课时就选择060 1.0。而特步160X系列是定位路跑的鞋款,当进行路跑比赛以及日常公路训练时,她选择160X系列。
二者相互补充 但非绝对关联
通过以上的分析解读,可以看出场地赛长跑和马拉松,两者有共通之处,也有些许差异。
当下跑步爱好者的一个常见的话语表达是,如果一位场地赛运动员展现出了极强的能力,大家会很期待其马拉松的高度。例如会展望梁田田跑马拉松能跑多少?甚至这种期待延伸至了1500米中跑专项的运动员。
需要说明的是,长跑场地赛选手转向马拉松所能达到的高度,只能说是一个长远预期,并不能直接衡量当下的水平。能否在一个项目出成绩,还是要看当下的训练安排和侧重点。试想,一位运动员如果当下的训练课都不会超过30公里,那么他其实是无法以较高质量完成一场全马的。
从训练方面而言,项目特点的互通性可以相互补充和借鉴。例如万米选手通过长距离有氧跑量的积累,可以提升耐力水平;马拉松选手可以把万米当作专项训练,提升乳酸阈值和速度耐力。尤其对于大众爱好者来说,两者并不冲突。
而具体到顶尖运动员而言,“耐力”和“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相对制约的。5000米、10000米选手在专注马拉松后,速度能力会有折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顶尖马拉松运动员再去跑场地赛时,时常跑不过年轻的场地专项运动员。场地赛选手有氧能力则要弱于马拉松选手,在42.195公里这种超长距离,他们往往不占优势。
场地赛、马拉松,更像是一位运动员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需要经历转型和过渡的过程。运动员兼项参加比赛,对于观众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观赛体验。当然,不是所有场地赛运动员都会转马拉松,也不要期待马拉松运动员跑回5000米、10000米时能具备堪比场地赛选手的竞争力。大家在各自最擅长的项目上发光发热,交织着速度与耐力的画笔,共同绘就了国人竞速的竞技画卷。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