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运河传喜讯,中方占股49%,多国专机已抵华,新的趋势出现
前言柬埔寨运河项目传出喜讯,为什么这会让美国感到不舒服?在东盟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又会出现什么新趋势?
柬埔寨运河项目为何让美国如坐针毡?
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项目最近传来捷报,这条由中国路桥等企业承建、中方占股49%的180公里人工水道预计2028年贯通。消息一出,美国的反应堪称“草木皆兵”。
运河将打破美国对区域航运的隐性控制。长期以来,东南亚的国际贸易高度依赖马六甲海峡和越南的湄公河出海口,美国通过军事存在和盟友体系对这些咽喉要道施加影响。
德崇扶南运河贯通后,湄公河上游国家如老挝、泰国的货物可直接从柬埔寨出海,无需再经越南港口支付高额过路费。
这意味着美国通过控制航运节点制约区域经济的手段将被削弱,中国则可能通过运河构建更自主的贸易通道,甚至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潜在风险。
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直言,这条运河可能重塑中南半岛地缘经济格局,使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实现质的飞跃。
运河项目暴露了美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困境。近年来,美国试图通过“印太战略”拉拢东南亚国家,但实际投入与承诺严重脱节。特朗普政府削减对外援助,导致越南排雷项目中止、缅甸地震后援助迟滞。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真金白银的投资和技术支持,实实在在帮助柬埔寨提升基础设施和经济自主权。这种反差让东南亚国家看清,美国的“仁慈霸权”正在褪色,而中国的合作模式更具务实性。
运河项目可能成为中国在东南亚军事存在的“支点”。尽管中柬双方多次澄清运河纯属民用,但美国媒体仍炒作云壤海军基地扩建与运河配套设施的“军事用途”。
云壤基地升级后可停靠大型战舰,中国向柬埔寨交付的两艘056型护卫舰也在此部署。这种基建+军事的组合,让美国担心中国在南海西侧获得新的战略支点,从而影响其在该地区的军事优势。
美国的焦虑与东南亚的选择
面对柬埔寨运河的推进,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施压手段。一方面,派遣特使要求柬埔寨“提高项目透明度”,联合西方媒体炒作“债务陷阱”和“军事威胁”。
试图拉拢越南、菲律宾等国形成反制联盟。例如,美国推动美菲“肩并肩”联合军演扩大至八国参与,并在南海争议海域频繁展示武力。然而,这些举措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越南虽曾反对运河,但近期态度明显软化,甚至参与项目建设,其外长裴青山表示愿与柬埔寨共同评估项目影响。这种转变反映出东南亚国家更看重实际利益,而非选边站队。
美国的印太战略与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诉求存在根本冲突。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导致越南、泰国等国出口和外资骤减,为东盟提供了更稳定的市场准入和供应链支持。
2025年前5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3.02万亿元,同比增长9.1%,东盟继续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这种经济绑定让东南亚国家不愿为美国的地缘博弈牺牲自身利益。
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新趋势
在柬埔寨运河项目推进的同时,第46届东盟峰会于2025年5月通过《东盟共同体愿景2045》,强调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除了柬埔寨运河,中老铁路、中泰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项目形成“陆海联动”网络。例如,中老铁路运行三年多来累计开行货物列车超5万列,老挝通过该铁路对华出口增长230%。
马来西亚推出的“东盟特快”货运专线,将中国云南与马来西亚巴生港直接连接,物流时效缩短40%。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区域贸易效率,更将中国的产业链优势与东南亚的劳动力资源深度整合。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已实质性结束,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条款。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完成“南海行为准则”单一磋商文本二读,建立海上联合搜救、生态保护等机制。
针对跨国犯罪,双方签署《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合作协议》,2025年上半年联合破获案件超2000起,冻结资金15亿美元。此外,中国与柬埔寨、老挝开展“和平友谊”联合军演,提升区域安全协作能力。
战略收缩与影响力流失
面对中国与东盟的深度合作,美国陷入战略困境。特朗普政府虽强调“印太战略”优先,但实际资源投入不足。
与此同时,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因缺乏市场准入承诺,被东盟国家批评为空洞的政治宣言。 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正在削弱其软实力。
特朗普政府暂停对东南亚的90天关税豁免,导致越南、泰国等国被迫调整供应链,企业成本增加15%-20%。相比之下,中国通过RCEP和自贸区3.0版,为东盟提供了更稳定的贸易环境。
正如新加坡学者许瑞麟指出:“美国的‘仁慈霸权’已死,东盟需要的是平等伙伴,而非颐指气使的霸主。”
结语
柬埔寨运河项目的推进,既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成果,也是美国在东南亚战略失焦的缩影。美国的焦虑源于对中国影响力扩张的恐惧,但其施压手段反而加速了东南亚国家向中国靠拢。
信息来源:
中国与东盟合作更具韧性---环球时报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