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运河传喜讯,中方占股49%,多国专机已抵华,新的趋势出现
前言最近,柬埔寨运河项目传出喜讯,为什么这会让美国感到不舒服?在东盟会议召开之际,中国和东盟的合作又会出现什么新趋势?
上月底,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这场峰会完全戳到了美国的痛处,因为它提到了两个词,一个是单边主义,一个是保护主义,而这俩正是美国身上最明显的标签。这同时意味着东盟对美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微妙。除了这件事之外,最近两天还发生了两件事情,让美国觉得想要拉拢东盟反华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小。
柬埔寨运河项目:中柬合作里程碑与战略破局
柬埔寨德崇扶南运河项目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柬合作进入新阶段。该运河全长 180 公里,横跨柬埔寨干丹省等 4 个省份,总投资 17 亿美元,预计 2028 年竣工。
项目采用建设 - 运营 - 转让(BOT)模式,由柬埔寨国营企业与私营公司共同持有 51% 股权,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占股 49%,主导第二航段的投资与建设。这一股权结构既体现了柬埔寨的主权自主性,又通过中方深度参与保障了工程的高效推进。
从战略意义看,运河建成后将彻底改变柬埔寨的地缘经济格局。目前,柬埔寨 90% 的货物需借道越南湄公河出海口,每年支付高昂过境费并受制于复杂的海关程序。新运河贯通湄公河与泰国湾,使柬埔寨货物可通过白马港、西哈努克港直接出海,运输成本降低 30%,年收益预计达 8800 万美元。
对中国而言,这条运河将成为 “一带一路” 在东南亚的新支点,与中老铁路形成水陆联运网络,打通云南至泰国湾的物流通道,助力构建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更深远的是,它削弱了越南在湄公河三角洲的影响力,间接平衡了美国 “印太战略” 对东南亚的渗透。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将运河定位为 “民族权利的体现”,并强调项目的纯粹经济属性,回应了西方关于 “军事用途” 的无端猜测。事实上,中柬通过签署公私合营合同、股东协议等五项文件,明确了利益分配与长期运营机制,既保障了项目透明度,也为深化两国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制度基础。这一合作模式,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范本。
多国专机密集抵华:东盟合作热潮与美国战略困境
在柬埔寨运河项目取得进展的同时,东盟多国领导人近期密集访华,释放出深化对华合作的强烈信号。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当选后 11 天即访华,并在就职 19 天后再次来华,成为近年来对华最活跃的东盟领导人之一。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出席上海进博会并到访北京,泰国总理佩通坦等澜湄国家领导人也相继访华,形成 “东盟专机抵华潮”。这些访问不仅聚焦经贸合作,更涉及数字经济、绿色能源、供应链安全等新兴领域,推动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谈判圆满收官。
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在 2025 年 1 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签署了涵盖农业、基建、能源等领域的 14 项合作文件,甚至重启海上油气开发磋商。尽管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仍有分歧,但其在经济合作上的务实态度,反映出东盟国家普遍将发展利益置于地缘博弈之上。正如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所言:“东盟不是西方的应声虫,而是坚守主权的亚洲先锋。”
这一轮外交热潮背后,是东盟对美国战略可信度的深刻质疑。美国虽试图通过副国务卿谢尔曼访柬、加征关税等手段施压,但效果甚微。例如,美国对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太阳能设备征收最高达 3521% 的关税,直接损害了当地产业,却未能动摇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决心。相反,东盟通过成立工作组统一协调对美谈判立场,并加速推进与中国、海合会的三方合作,构建抵御外部冲击的 “安全网”。
东盟 - 中国 - 海合会峰会
上月底在吉隆坡召开的东盟 - 中国 - 海合会峰会,堪称近年来国际政治的标志性事件。峰会以 “包容性和可持续性” 为主题,直指美国主导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通过《吉隆坡宣言》明确反对贸易壁垒,倡导多边主义与自由贸易。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开幕致辞中直言:“美国单边关税政策正摧毁开放、包容的国际秩序基础。” 这一表态不仅代表东盟,更联合海合会国家,形成覆盖 20 亿人口、经济总量超 25 万亿美元的 “全球南方联盟”。
峰会的突破性体现在三个层面:其一,机制化合作。三方决定建立定期对话机制,在贸易、投资、数字经济等领域制定共同战略,例如推动中国 - 东盟自贸区 3.0 版升级议定书的签署,拓展绿色能源、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合作;其二,规则重塑。
通过整合中国的产业优势、东盟的区域韧性与海合会的能源资源,三方正尝试构建独立于西方体系的贸易与投资规则,例如在供应链安全、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探索新标准;其三,战略协同。峰会明确支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内政,这与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高度契合,为动荡的世界注入稳定性。
结语
当前的国际秩序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国的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加剧了全球动荡,而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则成为 “不确定世界中的确定性力量”。柬埔寨运河的开工、多国专机的密集抵华、三方峰会的制度突破,共同印证了一个趋势:发展中国家正通过团结合作,塑造更均衡、更包容的国际格局。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