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飞静舞 发表于 2025-6-16 05:17:29

端午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端午风俗的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提到端午节,就会让人联想起楚国大夫屈原的故事,虽然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也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人们借划龙舟,寄托对屈原的思念,逐渐端午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并传遍整个华夏大地,已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最浓墨重彩的部分。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华夏民族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黍”、“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 蒸制而成,是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 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 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另外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挂艾枝,悬菖蒲也成为了端午节习俗的重要象征。
如今,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的节日。通过庆祝端午节,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的故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