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对台湾预言:未来只有两条路可走,如今来看预言很准确
1961年夏天,北京,喧腾的气息在中南海外溢,警卫跑动,礼兵一字排开。印尼总统苏加诺跨过国宾馆台阶,被毛泽东迎入会场,闪光灯照亮两国元首对谈的瞬间。苏加诺与毛泽东单独进了书房,两人没有拘礼,自在地讨论——东南亚的雨林、南中国的农田,各自的解放战争、世界的权力格局。外面的人感知不到屋里沉静下的暗流,气氛愉快中却避不开一个词台湾。苏加诺侧身,露出生意人特有的谨慎“中国能不能仿效乌克兰那样,在联合国拥有两个代表?”中国这边的领袖猛然笑了,没有转身,话却锋利清晰“这绝不可能。乌克兰不是独立国家,不过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怎么会有‘国中之国’?绝无可能。”苏加诺追问“那台湾的未来……您是怎么看的?”毛泽东只是目光微垂,一句凝练,“只有两条路。”
多少年后,人们都记着这个回答。两条路,一条和平,一条武力。左不过如此,历史的审判室里不会容忍第三个选择。出书房时,大厅里人声嘈杂,书房桌案上的烟灰依旧烫着。
将镜头倒回1949年,长江边炮声骤然拉开新时代的大幕。让千万家庭胆战心惊的渡江战役,国民党高层没人能逃过命运的锋刃。南京难民流徙,国府要员各自翻包柜,抢先一步登机船,载着家眷和银元往台湾岛腹地奔逃。大陆的老百姓耳边久听铁路上军事物资的轰鸣,心里是热是冷,分得清自己到底站在哪一边。城头变幻大王旗,难民长街,政治的两极拉扯着普通人的命。
毛泽东下达最后通牒,誓要革命到头。历史里,胜负已分。台湾海峡面宽流急,海军薄弱又如何,士气志不可当。可张爱萍,刚刚上任的海军司令,面对毛泽东问话,只苦笑。仗是能打,船呢?人呢?谁能和伪装成渔民的海军说清海上风浪如何?毛泽东没有马上决断,但态度已明朗“一年内,准备好收复台湾。”
这样坚定的信念,被意外搅得七零八碎。朝鲜战争爆发,战事北移。美国第七舰队成了海峡上的定海神针,谁敢触碰,谁就领教美利坚的铁拳。鸭绿江两岸硝烟未散,朝鲜边界美机轰炸声将新生中国捆在东北,解放台湾的梦想一夜间成了空头支票。对岸蒋介石此时倒松了口气,借着美军顺风,开始做“反攻大陆”的美梦。炮轰沿海、密谋渗透,胆气似乎又被重新灌满。
可岛上日子也是舶来品色彩。美国人对蒋政府宠爱有加,不过是为了又一枚制衡中国的棋子。蒋介石嘴里喊着“大陆反攻”,心里还是明白太平洋彼岸的主子随时准备弃子。彼时大陆不谈动武,转而寻求和平统一。两边的老百姓没得选,饭桌边说起台湾,都是一声叹气,“啥时候能蒙过去?”日常如此,政治家们却远比想象的精明。
蒋介石口口声声一中,和共产党的“一中”字面相同,背后没一个意思。他守着“中华民国”的幻影,大陆执著于“人民共和国”的实际。美国甚至挑拨要“划峡而治”,蒋介石怼回去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外人看着像是分歧,骨子里谁都不真心想拆解这笔历史遗产。主权和尊严,戏台上下争来争去,以为谁都是最后赢家。
可现实是——美苏争霸,南方小岛不过棋盘上的一粒磨砂子。蒋介石转世又遇冷战,美国忙古巴、盯东德,没人真想陪着台湾长期扯皮。大陆终于想软着陆。毛泽东想出一个温和法子——请国学名士曹聚仁做中间人,来来回回传递信息。大陆赏他名气,台湾敬他为前贤,曹聚仁长于周旋,倒成了两边都信得过的“传声筒”。
毛泽东开出条件,保留岛上经济与大部军事特权。蒋介石一边答应,一边疑心重重。曹聚仁被他托付看浙江祖坟。说不上是不是心虚,蒋家祖坟完好,周围官修,毛泽东还留了话抗战有功之人,不可辱。曹聚仁在两岸风尘仆仆跑了一圈,两头都成了敬客。大家想要的不过是几个台阶下台,台阶厚不厚,谁能盘算清楚?
偏偏天意弄人。蒋介石病倒不能主持大局。毛泽东也政治晚年,气数将尽。两岸天命未至,只能留给后世再赌一把。蒋经国接班,态度更缓和,岛内甚至开放大陆探亲,外戚纷纷北上。统一似乎只需再来一轮谈判。可又一桩变数砸下来。蒋经国去世,李登辉上位,岛内亲美势力爆发。局势直转直下,和谈没了下文。
李登辉对美“一边倒”,大刀阔斧砍断与大陆旧账。短短数年,所有积累蒸发殆尽,岛内反对声音荡然无存,许多亲大陆目标的官员不是倒台就是被打压,政策决策全是美式口音。马英九上台后短暂缓和,后蔡英文再度掀起紧张风头,现在台海成了全球聚光灯下的敏感地带。
毛泽东给出的那两条路——有人说早已“预言式”地写好剧本。和平统一与武力收复,缺一不可。倒向美国?是幻影,越依赖外部势力,越丧失自己话语权。美国人真在乎台湾民众的利益?只是棋盘一子,需要则用,不需要就弃。
历史不是单行道。两岸的每一次转身,每一个风向标的急拐弯,背后都是大国博弈的暗潮汹涌。岛内有的人以为,只要跟着美国多走两步,永久脱离就近在咫尺。这种思考等同于鸵鸟掩耳盗铃,不见得美国就会无条件护航,利益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更没有无底的支持。现实世界的摩擦、审判,没有童话。这些年,两岸走过的所有弯路,都归到一个词上——合则两利,分则两害。
回望毛泽东与苏加诺书房里的交谈,是历史,也是今日的寓言。没有什么“第三条道路”,台湾问题终究会回到人民的选择、文明的归属。岁月流转,岛上的风雨兼程,是历史的必由之路。情感纠结在两岸现实,昨天的对话还在今天回响,谁也不能否认,和平统一的希望和武力统一的坚定从未远去。岛上岛下,千万人心底那一声“归”,不会被短暂的政治风云湮没。
世界舞台上,不论棋局如何布置,最后落子总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历史早已给了答案,只看后来者,能否读懂毛主席在那个炎热夏日书房中的隐喻。所有怀抱侥幸和徘徊的,终究只能体会到“分”带来的冷彻和“合”带来的温暖。每一次历史选择都是考验,也许瑕疵未免,但归于大势,合该如此。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