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做梦也想不到,自己安排的“仁爱礁”破船,对中国帮助很大
菲律宾在1999年将一艘破旧的登陆舰“马德雷山号”搁浅在仁爱礁上,本意是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方式占据地盘,强化对南海部分岛礁的控制。然而,事与愿违,这艘破船不仅没能帮菲律宾站稳脚跟,反而在无意中为中国在南海的战略布局提供了助力。
25年过去了,仁爱礁的局势早已今非昔比,中国借此机会加强了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岛礁建设,反而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了上风。菲律宾当初的小算盘,成了中国崛起路上的一个意外“帮手”。
南海争端的起源与菲律宾的野心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点有大量历史和法理依据支撑。从汉代开始,中国先民就在这片海域航行、捕鱼,留下了丰富的痕迹,比如古代陶瓷、航海日志等考古发现。
南海不仅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还蕴藏着丰富的油气和渔业资源,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对海洋资源的关注升温,周边国家开始觊觎这片海域,争端逐渐浮出水面。
菲律宾是南海周边国家之一,从1970年代起就通过非法手段侵占中国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1978年,时任总统马科斯签署第1596号总统令,擅自将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划入菲律宾版图,命名为“卡拉延群岛”。
随后,菲律宾在中业岛、费信岛等地方建哨所、派士兵,试图把非法占据变成“既定事实”。到了1999年,菲律宾又玩了一手更大的——把“马德雷山号”故意搁浅在仁爱礁上。
这艘船是个老古董,原是美国海军在1944年建造的“哈尼特县号”,参加过二战和越南战争,1976年移交给了菲律宾海军。1999年5月9日,菲律宾把它开到仁爱礁搁浅,官方说是“机械故障”,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精心策划的一步棋。菲律宾海军将领后来也承认,这是故意为之,想通过这艘破船在仁爱礁插个“钉子”,宣示所谓的主权。
仁爱礁位于南沙群岛东北部,距离菲律宾巴拉望岛约200公里,是个环形珊瑚礁,内部泻湖最深处有27米。它的位置靠近南沙群岛的交通要道,控制这里对南海的航行自由和安全至关重要。
搁浅后,菲律宾派了几个海军陆战队员驻守,还定期送补给,想把这艘破船变成一个永久据点。中国当即提出抗议,要求菲律宾拖走军舰并撤人,强调仁爱礁是中国固有领土,菲律宾这是在非法侵占。
菲律宾的小算盘与失算
菲律宾搁浅“马德雷山号”的策略,其实有三层考量。第一,通过军舰的物理存在制造“既定事实”,让国际社会默认它对仁爱礁的控制。第二,拉拢美国做靠山,靠着《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给自己壮胆。第三,借助国际舆论和法律手段,向中国施压,把水搅浑。但这三招,没一招真奏效。
搁浅军舰这招看似聪明,实则短视。菲律宾以为放一艘船在那儿就能占住地盘,可这艘破船根本守不住。中国从2000年代开始加强在仁爱礁周边的巡逻,海警船频频出动,多次拦住菲律宾的补给船。
2014年3月,中国海警用水炮驱离菲律宾船只;2021年11月和2023年8月,又先后发生了类似事件。菲律宾的补给行动越来越难,驻守士兵的生活也越来越惨,破船成了海上的一座“孤岛”。
至于美国这个靠山,菲律宾更是高估了。1998年《访问部队协议》签了,美国也确实在菲律宾有军事存在,但真到了关键时刻,美国的态度总是模棱两可。
2012年黄岩岛对峙,美国没实质动作;2016年南海仲裁裁决后,美国也就是派军舰搞搞“自由航行”,根本没对中国施加什么压力。菲律宾慢慢发现,美国这个“盟友”靠不住,顶多给几句漂亮话,实际支持远不如预期。
国际舆论和法律途径也没帮到菲律宾。2013年,菲律宾把南海争端告到国际仲裁庭,2016年拿到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裁决,否定了中国的“九段线”。但中国压根不认这个裁决,国际社会也没法强制执行。裁决出来后,菲律宾没捞到一点实质好处,反而把中菲关系搞得更僵。中国借机更强硬地维护主权,菲律宾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
中国如何“借力打力”
菲律宾的失策,恰恰给了中国一个“借力打力”的机会。仁爱礁的破船没让菲律宾占到便宜,反而成了中国强化南海控制的突破口。
首先,仁爱礁的争端给了中国理由加强海警和海军的部署。从2000年代起,中国海警开始常态化巡逻仁爱礁周边,拦截菲律宾的补给行动,有效限制了对方对破船的维持。与此同时,中国在南沙群岛其他岛礁上大干快干。
2013年到2015年,中国在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七个岛礁上填海造岛,新增了3000多英亩土地,建起了机场、港口和雷达站。到2017年,这些岛礁已经能起降战斗机、停泊大船,中国的军事投射力大幅提升。
其次,仁爱礁的紧张局势还帮中国分散了国际注意力。2013到2016年是中国填海造岛的高峰期,而这段时间,仁爱礁的补给冲突频频上头条。菲律宾忙着跟中国较劲,国际媒体的目光也被牵制在这儿,中国在其他岛礁的建设反倒没那么引人注目。这种“声东击西”的效果,让中国在较低的国际压力下完成了战略布局。
再者,菲律宾的挑衅给了中国一个“正当理由”。中国一直强调自己在南海是“被迫反击”,是为了维护主权。仁爱礁的破船和菲律宾的补给行动,成了中国加强执法和军事存在的借口。
相比之下,菲律宾的“马德雷山号”策略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军舰维护成本高,补给还老被拦,驻守的人苦不堪言。这艘破船非但没帮菲律宾站稳脚跟,反而成了中国在南海扩张的一个“靶子”和“理由”。菲律宾想以小博大,结果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从1999年到现在,南海的局势已经翻天覆地。中国从最初的被动应对,变成了主动塑造区域秩序。菲律宾的“马德雷山号”虽然还在仁爱礁上,但它的存在更像是中国实力崛起的见证。
中国的岛礁建设成果斐然。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等地如今是功能齐全的基地,有3000米跑道、深水港口和导弹系统。2022年,美国海军上将就说,中国已经把至少三个岛礁完全军事化。
中国的海警力量也今非昔比,总吨位超20万吨的舰队,成了维护南海稳定的支柱。2024年11月,中国还向联合国提交了黄岩岛的领海基线数据,正式宣示主权,直接回应菲律宾的挑衅。
南海对中国的重要性不只是军事上的。它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石油储量估计有110亿桶,天然气190万亿立方英尺。这些资源对中国能源安全至关重要,而岛礁建设为未来的油气开发和渔业管理打下了基础。
反观菲律宾,“马德雷山号”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船体锈得不成样子,补给还老被拦。2023年10月,中国海警又一次阻止菲律宾靠近仁爱礁,冲突升级。
2024年7月,中菲倒是达了个临时协议,允许菲律宾送点生活物资,但维修还是没戏。
国际社会对南海的态度也挺复杂。美国带着盟友搞“自由航行”,但改不了实际控制的格局。东盟国家里,越南、马来西亚也在填海造岛,但规模跟中国没法比。仁爱礁的破船,依然是中菲博弈的焦点,可菲律宾的投机策略,早就挡不住中国的前进步伐了。
回过头看,菲律宾搁浅“马德雷山号”的决定,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它本来想用这艘破船占便宜,结果却给中国送了个大礼包。菲律宾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低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决心和高估了自己的实力,结果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
中国则是另一番景象。面对菲律宾的挑衅,中国没急着跟它硬碰硬,而是稳扎稳打,用执法、建设和外交一步步掌握主动。仁爱礁的破船,成了菲律宾战略失败的标志,也成了中国在南海崛起的一个意外助力。实力对比决定了一切,菲律宾的小聪明,在中国的大局观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25年过去了,仁爱礁的局势证明了一件事:在国际博弈里,光靠耍小聪明是行不通的。菲律宾做梦也想不到,自己费尽心思搁浅的破船,最后帮的却是中国。这场较量,输赢早已分明。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