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博比7Q2 发表于 2025-6-17 02:56:03

端午节的由来?什么吃粽子?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其由来有多种说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纪念屈原说:这是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却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传说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他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禁忌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
为什么要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其由来与端午节的由来紧密相连,主要有以下原因:
纪念屈原:如前所述,屈原投江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啃食他的身体,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后来,这些米粮逐渐演变成了用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包裹的粽子,成为端午节特有的食品。

驱邪避疫: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驱邪避疫。粽子中的糯米、红枣等食材被认为具有滋补身体、驱邪避疫的功效。同时,粽子的形状和包裹方式也寓意着将邪气包裹在内,防止其外泄。
文化传承: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吃粽子,人们可以了解端午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包粽子、吃粽子也成为了一种家庭团聚、传承文化的方式。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节的由来?什么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