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一样的女人 发表于 2025-6-17 17:35:14

老挝资源困局,3个难题拖累转型,铁路红利究竟能多远?

文|临川

编辑|t

老挝,说是东南亚的“佛系国家”,看资源那一栏就让很多同行红了眼珠子。矿产、电力,样样有,森林覆盖率一半以上,这个数据摆在哪都够扎眼。外头援助资金流了一拨又一拨,按理说条件不少,可现实总和算出来的不一样。最不发达国家的帽子戴牢牢,怎么一碰就掉链子?资源到底藏着什么玄机?老挝靠铁路真能逆转命运吗?

老挝地下埋的东西,没人见了不动心。铜、金、锡,各种金属矿多得手软。水电蕴藏着满满风光,23000兆瓦根本用不完,部分专家甚至担心按这个势头水坝还会太多。可这些矿石,连着铁路山路盘来绕去,外企技术、资金全靠外帮。新世纪头几年开出的大矿,到头来账上留下的“茶水钱”是主旋律,剩下被国外投资方分走。矿山旁边的村民日子未见好多少,地里的水源偶尔成了“重金属套餐”,总有人跳出来说污染、没法喝。

城里新闻讲水电出口,说东南亚蓄电池,有时候会觉得老挝挺风光。大坝建了一座接一座,山间小河到湄公河主流都被包了。结果呢?电线架子穿村过户,点着昏黄的灯泡照样照不亮大部分村民的夜晚。好电都往泰国、越南输,渔民每天背着网子上游,一年比一年收获少。水坝把鱼路断了,家里只能盼望下一餐的电钱能不要涨价。

农业更别提。全国一共能耕的地只剩下巴掌大四点点。老挝70%人口靠种地活着,工具还是牛拉犁。旱季收成看天,洪涝年年有,有时候一场大雨稻谷就都跑到河里去了。穿越进了21世纪,村头几乎见不到耕地机械,肥料、种子还靠市集里的老办法捡便宜。你敢说这是自给自足?其实更像是在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老光景。

这么一来,有资源也捂不热腰包。经济学里那个“资源诅咒”,说白了就是坐在金山银山上,钱包还是瘪的。老挝正好,藏着金矿,自己却总拿不动。有些专家信心满满发展靠资源,不过看老挝这样,能信吗?有一点说不准,资源不一定是福也有可能变成累赘。

再说点老挝和外部世界,外援像长情吊瓶。冷战的时候美国、苏联比赛着送钱送东西,地理位置太好了,不是中心点也是要道。美方补助粮食、武器,工资还直接给士兵发,苏方红旗扎学校,建医院。冷战一结束,谁都不扛了,援助流水退潮。

新世纪中国开始主力上场,中老铁路、开发区一项接一项。新铁路让不少人找到了工作,本地小饭馆、商贩、酒店也就多了些生意。不过这些项目,讲真,受益最大并不是老挝本地,外国企业控股,产业配套还是短。老挝人在里面干的是零头,话语权很少。批件一层压一层,效率不行,有时候钱拨到地方还没到村民手里,光批文就磨没了。

援助项目形象很大气,修条大路,开座新学校,可沿线荒无人烟,物流不通,路再宽能用的也有限。有时候出现的浪费蛮凶,效率低,乱七八糟的腐败也有一套流程。每一笔援助,七折八扣,等落实到村民那边,几乎没啥剩下的。你说外援好不好?硬件建起来可能对经济有点用,但软件——治理能力、执行效率怎么说也补不上来。
老挝没有海岸,地理上独孤求败。曾经被称为“交通孤岛”,南北都是高山,两头没出海口。2021年中老铁路开通后,也许不一样了。老挝人民把这条铁路当救命稻草,“出山”希望就压上去了。铁路一修通,据说沿线市场火起来,普通工薪阶层找到新饭碗。火车一响,商旅物流,酒店小馆都蹭蹭冒头。实话讲,这画面确实比以前热闹。
另一头,债务压力像大石头。59亿美元建铁路,就老挝GDP水平来说不轻松。中国出资是主,但偿还任务大,财政压力随时翻倍。铁路本来想带动经济,但工业、农业跟不上,货流只能单向跑。国际高铁进了,产品出口却不见起色,老挝工厂没能力拿出高附加值商品,出国货架始终没啥动静。
虽然如此,铁路至少让老挝有了一个出口平台,这和几十年前完全没法比。将来能不能变成“陆联国”,还要看有没有能力把这条铁路当成“金钥匙”用够。现在的工业水平、农业现代化,有人说很快能跟上,但谁也不敢把话说死。
老挝的挑战在于,两头夹着国外压力,内部自我驱动力又不足。这么多年发的外援、基础建设,起到的作用还是一半一半。等着铁路变现,结果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分一口羹。经济骨架有了,细节里还差太多实际东西。
数据可以调出来看看:据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老挝的人均GDP还不到2700美元,比起同区域国家差一大截。出口结构单一,80%以上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铁路2023年全线货运量突破2000万吨,却以从中国进口为主,老挝出口总量微增,有说铁路潜力巨大,也有说实质改变有限。知乎热帖、人民网、东南亚研究多点位分析,能用的数据都没办法掩盖收入分配、基础设施利用不足的现实。
现在看来,资源、外援、铁路这些加一起能不能改变老挝的窘境其实还是悬着。前面说资源诅咒撑死只能说是部分真实,像邻国越南缅甸,有的人早就把资源当成支撑点做出了产业升级。而老挝,外企带技术、资金,却总把核心价值带走了。本地产业没能借东风崛起,只能做加工几道、分点边角余料。
但真的说外援没用嘛?又不是,学校、医院、桥梁是真修起来了,教育卫生水平比十年前好不少。只是老挝最大的难题是管理和落地,官僚主义、层层审批、协调不畅,这些谁都想改,可要真改起来——多半不是一朝一夕。
有意思的是,老挝内部对依赖外力的观点也存在落差,有高层官员相信全球化和外援能让国家进步,还发表公开文章给外资企业点赞。底层农民、被大坝影响的渔民则说还不如过去日子安稳。这种分歧在本地新闻报道、国际NGO调研报告里反复出现。你要说铁路是福是祸,有的村支书很激动说新货站马上要挖掘特色水果出口,有的老太太则感叹变化太快家乡不认得了。
新闻说铁路让整个东南亚物流一体化加速,老挝就是枢纽。但世界银行判断没这么乐观,说枢纽得靠产业升级,物流只是工具。不排除哪天产业链起来老挝真成东南亚“大门”,也有可能再等十年还是原地踏步。
从2023年各类数据平台来看,游客数量上升明显,铁路沿线GDP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一些小镇正在转型,咖啡馆、旅馆都多起来了。你说这些机会能不能复制到全境?目前还很难。毕竟行业分化太大,受益最直接的还是贸易相关和旅游,普通农业村庄还暂时吃不上铁路红利。
很多外资企业也发现了问题。2024年Q1数据显示,有的制造企业已经撤离部分工厂,因为当地基础配套还是不行,物流设施跟不上出口节奏。有的外企则在试探性转移到泰国边境或者中国境内设分支。连人民日报海外版都说,老挝真正能否抓住窗口期,还得看政策后劲。
说到这,你问老挝未来怎么走?真没法一口咬定。铁路是一条路,却不一定是那把最灵的钥匙。产业升级、治理改革、基础配套改造,每个环节有一个搭不上,经济都很难彻底翻盘。可有些发展小镇气氛却蛮乐观,餐馆老板说今年生意红火也有道理。到底是变天还是继续观望,谁都不敢肯定。
5秒广告解锁,作者熬夜码字感谢观众老爷多多支持,观看5秒后全文免费开放啦!
其实那种坐在资源堆上,不见得比邻国轻松多少。地方上热盼铁路、外援、金山银山变成实打实的日子,现实却让人一会儿觉得眼前有机会,一眨眼又发现麻烦跟着来。路有了,桥修好了,产业工厂一拥而上了吗?本地产品真能撑起出口大旗?各级管理和配套不补齐,又怕这些成果只是昙花一现。最后说,想要慢慢腾起来,只能等国家自己找到节奏。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挝资源困局,3个难题拖累转型,铁路红利究竟能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