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千树71 发表于 2025-6-18 04:52:22

老挝的国土面积是朝鲜的近两倍,可为何人口却比朝鲜少得多

红色五兄弟,熟悉的名字总让人心头一震。中国、朝鲜、越南、古巴,国际舞台上时时能听到的身影,至于老挝,一旦提起,许多人甚至愣住。谁还会留意到地图上悬挂在印度支那半岛中间的一块绿色胶囊?地理教科书不是常写,北靠中国,南接柬埔寨,东倚越南,西边、北侧缅甸,西南则是泰国,环绕都是人声茂密的热带国度;可偏偏这里,被塞进了“最不发达”标签。

这不是冷漠。“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这个全名本该沉甸甸,却仿佛也失去了些许光泽。地理面积并不寒酸,二十三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呢?2019年区区七百二十三万。数字不会骗人,联合国的名单上有他们经济全球垫底。军事也一样寡淡,六万现役兵员,装配、战术难有异军突起。国际影响力?聊胜于无。

奇怪的现象这么一大块地,赶上半个德国,人口却只是北京一个区那么点。何必揪着这个问题?人口不是多多益善,谁又能否认,太少也糟心。老挝的市场、劳动力池,都在向外界展示那种难以克服的母体短板,而没有人多势众,军事想强,何谈得上?

目光往邻居那儿瞄去,朝鲜显得格外扎眼。外界印象里的神秘感,两国倒有几分互通,却一个能频繁上国际头条,一个常被遗忘。朝鲜面积十二万出头,不及老挝一半,人口二千五百万,将近老挝的三倍多。人对外交流都不多,可朝鲜依靠体量,在国际事务里的声量远大于老挝。军事、经济、技术,朝鲜能把导弹卖到伊朗,令世人侧目。原因不只一个,但人口可着实起到杠杆作用。

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等量关系。朝鲜、老挝之间的综合实力落差不能归因于人口一条。“大国崛起”背后的成王之道,各国人口注定写在第一行。英法德日人均收入再高,全球影响力却终究难及美、中、俄这种大陆型国家。口袋空空,力量单薄,老挝似乎注定留在边角。

绕不过去的疑问。印度,一头伤痕累累却流动不息的大象,人均收入与老挝相去无几,起码体量摆在那,国际话语权不是一个量级。可是老挝,夹在中国、印度、越南、泰国这些人口大国之间,自己却人口稀疏。是什么拦住了人口的暴涨?气候?看看同纬度的邻国,那些地方也并未冷清。面积?朝鲜、越南国小人多。宗教?难道佛教信仰导致的僧侣无后,才带来人口的长期静滞?别逗了,泰国、缅甸佛教更盛,也没少人。

本质原因还得归到地形上。八成是山地高原,大量森林与河谷交通受制,古代社会靠农耕维生,越多可耕地决定能供养多少人。地名“印度支那屋脊”说得坦率,原始森林覆盖让人无奈;光有土地不行,真正能耕耘出来的少得可怜。交通不便,鱼米之乡做不到,农耕文明自然难以攒人口。

伟大的历史悲剧接踵而至。老挝人曾有自己的澜沧王国,却在十九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你抢我夺,发展机会断绝,独立路走得艰辛。二战,日本占过地,战后法国又杀回来。1945年老挝宣布独立,三十年战争阴影却挥之不去。内战、殖民统治、美国干涉,抗法、抗美、内乱不息。无数人消失在战火、饥荒、失落的生活中。

战火刚歇,生活还得继续。可和平的阳光只照耀在极少数土地上。老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学习中国、越南,土地归公,农民懂什么是产权吗?缺乏主观能动性,本就不多的可耕地弃之不用。农业水平提不上来,不是因为天生懒惰,而是体制内外的多重束缚,财政赤字让基建推不动。有国家资源最丰富的水力资源,却没有基础设施,三分之二的土地浇不上水,用不上现代技术。农业科学院只此一家,科技人员极度短缺。买农药、种子回去,农民不会用。迷信靠天吃饭,谁能指望年年好收?

顺着这个逻辑往下走,结果早已注定。粮食难以自足,一遇灾年还要靠别人救济,2017年还向亚洲开发银行要钱修路灌溉。个人生命在这里,仿佛成了土地、山脉和历史惰性的随波逐流物。有限的农业产出让人口养不起来,城市化、工业化更遥不可及。至今全国只有一座农林科学院,缺老师、缺资源。

有人问,“战争都结束四五十年了,怎么还这么穷?”答案不复杂。外部市场联系捉襟见肘,内陆山国想找出路谈何容易。土地体制僵化,农民动力低下,创新农业基本停滞,国家财政囊中羞涩。这几年搞改革开放,和中国、越南学,有增长爆发期,可一对外比,上行空间依然有限。全球产业链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脊背靠山,前后左右都是外人。

现实就这样想工业化没市场、没人支撑,农业基础孱弱,连粮都保不住。提振经济,鼓励生育?人口基础决定天花板。经济拉不起来,劳动力留不住,青年外出打工成了风气。谁愿意在贫穷僵化的内陆默默生儿育女?人口增长,怎经得住双向扼杀资源稀缺带走一部分,经济动力与社会前景又熄灭一部分。社会形成恶性循环,鸡生蛋蛋生鸡,日复一日裹足不前。

也许在中老年人眼中,这幅图景不陌生。儿时看见的村子渐渐人烟稀少,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全是老人和孩子,几乎成为贫瘠农村的典型场景。青年人坐在设备简陋的水稻田边,一脸茫然而又无可奈何;搜遍全国,能分得的肥沃土地还不及邻国十分之一。发展现代农业、吸引资本投入、开放对外市场,各项政策方向仿佛正确,但“有形之手”伸得再长,也挖不出几百万人愿意留下的理由。

有人会问,“那老挝为什么不学柬埔寨、越南,疯狂招商引资?”老挝不是没想过,外资肯进来才怪。内陆,没有海港,国际物流水平低下,即便基础建设有所起色,工业链条永远锈在上游。劳动力素质全球垫底;哪家跨国公司会大手一挥,跳过泰国、越南,硬要在这里投建厂房?这些都是经济学家拿来上课的反例,纸面上还能推演增长,现实中人才和市场才是硬通货。

不光是贫穷、地形、历史的多重压制几年内能扭转。即便后天努力拉升经济线,人口结构也不会很快回暖。老龄化、低生育困扰东亚,人口遁入静水深流。今天的中国、日韩都在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老挝比起来还嫩得多,可增长空间仿佛早就锁定。人口少、产业弱、国际影响力不及邻国,路径依赖早成死锁。

当今世界,纷杂巨变,总有人向往按下快进键重启命运。老挝在新闻中常常消失,像邮票上褪色的印章,却默默记录着全球化洪流中无声的挣扎。不只是山川、森林、战火改变了它,更是过去一百年的历史惯性和冷漠现实扼住了它的人口和发展的咽喉。

看着地图上老挝那抹孤独的绿色,许多人会想到“不发达”三个字,没人问,人还能不能多养一些。邻近经济体量大、人口稠密并不一定带来“示范效应”。资源、历史、地理、体制,每一个因素都像冰冷的齿轮,把这里送进了当前的轨道。颠覆改变谈何容易,如果说未来有什么转机,还得看科技、体制、国际合作会不会出现鸿沟跨越。只要山地犹在、经济基本面难改,老挝的寂静,便很难轻易被打破。

归根结底,一个被山与战争反复磨砺的国度,所有国际影响力,早已从“主动选择”变成“不由自主”。当世界步履加快,只有老挝这样的小国,在夹缝中挣扎着稳住摇摆的脚步。红色五兄弟里的这个安静兄弟,似乎永远只能用微弱的声音提醒世人有一种被边缘化,不是选择,是命运。老挝的现状是高山与历史合谋的产物,是贫瘠与人口紧缩联手造成的结果。道理很简单,现实很残酷,这就是老挝。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挝的国土面积是朝鲜的近两倍,可为何人口却比朝鲜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