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六合 发表于 11 小时前

印巴冲突失败后,印度怒火砸向两个国家,为何不敢找中国麻烦

在最近的一次印巴冲突中,印度一面向国内外宣称“取得完全胜利”,一面却暗地引导舆论,将丧失的怒气指向了土耳其和阿塞拜疆。
然而,对于长期被视为巴基斯坦坚实后盾、在冲突中提供关键支持的中国,印度政府却表现出异常的谨慎和克制。

事件发生后,印度开始有组织地煽动舆论,将矛头对准了那些公开支持巴基斯坦的国家。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冲突期间高调表达了对巴基斯坦安全的关注,而阿塞拜疆则更进一步,公开谴责印度的军事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据坊间传闻,巴基斯坦还在实战中大量动用了土耳其制造的无人机,对印度目标进行了打击,这更进一步激化了印度社会对这两个国家的不满。

随即,呼吁抵制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商品的情绪迅速蔓延开来。全国范围内的商业协会甚至倡议民众彻底拒绝购买两国产品,停止前往土耳其旅游,部分高校还中止了与土耳其相关的学术合作。
极端情绪在社交网络上不断发酵,甚至出现了极端言论,体现了社会舆论对“敌对国家”的集体不满。然而,许多国际观察家指出,尽管印度民众情感高涨,但国家层面的这种“经济报复”并无实际效果。

统计数据显示,印度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总量相当有限:2024年,印土贸易规模仅为104亿美元,印度居于顺差方,而印阿双边贸易额微不足道,对阿塞拜疆的所谓制裁对对方几乎没有实际影响。实际上,如果双方爆发经济摩擦,印度自身反而会承受不小损失。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中国始终是巴基斯坦最稳固的盟友,在此次冲突中,巴军凭借中国产歼-10C等先进武器造成对印重大杀伤,印度却并未在舆论或民间掀起大规模抵制中国的风潮。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选择性愤怒”背后,更多是一种现实的考量。首先,在军事领域,中国的力量显著领先于印度。虽然印度不断将中国列为主要战略对手,但目前无论在国力还是军备科技上,两国差距正逐步拉大。
如果莫迪政府任由对华情绪蔓延,可能会被迫激化与中国的矛盾,进而陷入南北“双线作战”的危险。已经可以看出,印度在单独应对巴基斯坦时就已颇为吃力,若再面对中国介入,将令人难以招架。

其次,经济上的现实利益让印度无法贸然得罪中国。截至2024年,中印贸易总额巨大,仅印度自中国进口就超过千亿美元,对华依赖明显。
一旦双方关系恶化,印度在电子、机械及化工等诸多领域都将出现断供风险,严重冲击国内产业和消费市场。更何况,印度希望提升自身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无疑也需要稳定的中印经贸关系作为基础。

因此,莫迪政府退而求其次,将社会民粹情绪引向对本身影响有限的土耳其和阿塞拜疆。如此既能让民意有渠道宣泄,又可避免招惹强敌,从而维系政权和国内稳定。
在面对真正实力悬殊的对手时,理性往往超过情绪。对于中国,印度选择暂时“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沉默”,实则折射了莫迪政府面临的战略两难。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巴冲突失败后,印度怒火砸向两个国家,为何不敢找中国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