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俊惠创 发表于 2025-6-19 17:14:46

赖清德“台独”态度突变:两岸有望统一,台湾回归指日可待

中国有句老话:“世事无常”,这句古训在赖清德身上似乎得到了深刻的印证。赖清德,长期以来是岛内“台独”的坚定支持者,过去在公开场合中,甚至直言自己是一个“务实台独工作者”,始终将“独立”二字挂在嘴边。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最近他却突然改口,表示“可以讨论统一”,这一番话引发了岛内外的广泛关注与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赖清德作出如此出人意料的转变?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某些不得已的苦衷?今天,我们便来深入分析一番。

过去一年,赖清德的政治生涯可谓不顺利,岛内民生日益恶化,民众的不满情绪高涨,支持率一直徘徊在低位。《京彩台湾》通过数据分析,指出赖清德执政的不满率已接近55%。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失业率居高不下,近13%的人处于失业状态,岛内的就业形势严峻,赖清德提出的“新南向政策”虽被频频宣传,却未见明显成效。与此同时,食品价格,尤其是蛋价、电价不断攀升,民众生活负担加重,民怨四起,连带的反响影响了赖清德的支持率。

曾几何时,赖清德一度依赖民进党长期渲染的“抗中”神话,试图借此巩固支持,但这一招显然已经见效递减。岛内民众的理智开始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继续对抗是否真能带来更好的未来,岛内的生活是否能够真正改善。赖清德的言辞变得更加谨慎,他实际上是试图借“可以讨论统一”的表态为自己的执政困境寻找一线生机,减轻民众的不满情绪。

仔细分析赖清德的这番言论,虽然看似是在表达“愿意讨论统一”的姿态,但从表述方式上可以看出他的一番心机。之前,赖清德曾将中国比作“大公司”,将台湾比作“小公司”,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在贬低中国的主权地位,把本应是国家间的重要议题“统一”说成了公司之间可以谈判的条件。表面上看,这样的表态似乎是在为统一打开大门,但实际上,这种说法依然在为自己留有余地,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困境埋下伏笔。

有岛内学者认为,赖清德这番言辞的真正意图是将执政失败的责任转嫁到“统一”的讨论上,他的核心目的是稳定民心,并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我们可以讨论统一”看似是开放姿态,实际上却是在为未来可能的政治压力寻找借口——讨论和答应是两回事,他可以在今后的政治博弈中将责任推到“条件”上。

赖清德的“可以讨论统一”一出,国台办便迅速回应:“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这句简短有力的回应实际上揭穿了赖清德的算计。统一作为中国社会和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已是民心所向,历史大势不可逆转。无论赖清德如何修饰语言,最终都无法改变这一历史事实。

从这点上看,赖清德一度把自己深深绑在“台独”战车上,但如今他却开始松口,提出“可以讨论统一”,这无疑表明“独立”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岛内的普遍认知已经发生了变化,虽然不敢公开承认,但在许多人心中,台湾与中国的统一早已不是“台独”派所能阻挡的。

赖清德的“台独”策略已经彻底失效,依赖美国、以武谋独、以干扰求独的策略都遭遇了失败,现在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统一”。从民调数据来看,岛内的民心早已发生了显著的转折。近七成岛内民众支持推动两岸交流,支持统一的人群逐渐增多,这与赖清德一直渲染的“对抗”路线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可以讨论统一”言之凿凿,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寻求一个“和平过渡”的机会。老一辈领导人的政治手法早已不再奏效,岛内民众的耐心早已耗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台湾问题的解决早已是中国整体发展不可避免的进程。从南北朝、五代十国、到元末群雄割据的历史阶段,几乎每一次局势动荡之后,都有一股强大的历史力量推动中国重新走向统一。中国的统一,源于地理、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统一的愿望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明的血脉之中。

统一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问题,它深刻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综合实力的提升。历史多次证明,分分合合只是周期性的规律,最终的统一是不可逆转的。而赖清德这一番言辞,实际上是历史规律对他的一种“逼迫”。他从未真心希望统一,而是在内外困境下迫不得已才打出“可以讨论统一”这一牌。
如今,赖清德虽然开始转身求和,但他的一番言论已经暴露了岛内“台独”势力的内心慌乱与虚弱。统一的大势不可阻挡,台湾回归的时刻终将到来。无论赖清德如何尝试改口或掩饰,台湾的未来已经不再属于“台独”派,统一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赖清德“台独”态度突变:两岸有望统一,台湾回归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