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穷到什么程度?1元顶3000,中国游客为何被叫土豪?
我去年去老挝玩过一次,刚到那边就发现人民币特别值钱,1块钱能换3000多基普,买东西特别爽。但当地人告诉我,他们一个月工资也就两三千元人民币,很多人连摩托车都买不起。街上很少见到小汽车,大部分都是走路或者骑自行车,下雨天路上全是泥,看着挺心酸的。老挝全国不到八百万人口,大部分地方都是山,没海岸线,地势高低起伏特别大。首都万象稍微好点,但出了市区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当地人说雨季一来,很多地方根本没法走车,只能等天晴。他们主要靠种地为生,种的粮食自己吃,剩下的卖点钱,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这些年老挝钱越来越不值钱,基普一年比一年贬值。他们自己造的东西少,吃的用的大部分要从外面买,尤其是汽油和药品。钱不值钱了,这些东西价格就涨得厉害,工资又涨不上去,很多人连基本生活都快维持不住了。
中国游客过去,用人民币换基普感觉特别有钱,买啥都便宜,当地人看我们就像看大款似的。其实物价虽然低,但当地人收入也低,买个冰箱电视都要攒好久的钱。很多家庭孩子读几年书就退学了,帮家里干活,生病了只能去镇上小诊所看看。
老挝历史上被法国人统治过,后来又打了好几十年仗,啥都没发展起来。现在好不容易有点起色,但作为内陆国,所有东西都要靠陆路运输,运费特别高。比如泰国的水果运过来,价格能翻好几倍,做生意的人赚不到钱,普通打工的更辛苦。
政府这些年修了些路,还跟中国合建了铁路,想带动经济。万象到中国昆明的火车通了之后,游客确实多了不少,但很多偏远地方还是没通公路。年轻人想找工作只能去城里,农村就剩下老人和孩子,日子过得更艰难。
现在老挝还有17%的家庭日子过得特别紧,每天就想着吃饱穿暖。政府说大部分人都脱贫了,但要过上好日子还需要很久。他们也在想办法种新作物,比如咖啡和橡胶,但见效得等好几年。很多年轻人干脆去泰国或者中国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人。
老挝政府最近在搞基建,修高速公路和铁路,想跟周边国家连起来。中国帮忙建的项目确实让运输快了不少,但修路的钱都是借的,以后怎么还还不知道。老百姓现在最希望的是能有稳定工作,孩子能上学,生病能看得起,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老挝人现在主要靠旅游业和农业,但旅游收入不稳定,农业又挣不了多少钱。年轻人想创业,但缺钱缺技术,很多只能继续打工。老一辈人习惯了种地,改变起来特别难,新旧生活方式的冲突在农村特别明显。
老挝政府最近在推广数字支付,想减少用现金,但很多农村地方连手机信号都没有,更别说网上交易了。他们还在建水电站,想用电力出口赚钱,但环保组织说会影响湄公河生态,项目推进得特别慢。
老挝人现在最缺的是钱和技术,但引进外资又怕被控制。中国投资最多,修了铁路和电站,但当地人担心以后要还很多债。年轻人想学技术,但学校教的东西跟不上时代,很多只能自己摸索。
老挝的物价虽然低,但买东西还是得精打细算。一包方便面要两元人民币,一瓶矿泉水一块五,但当地人一个月工资才两三千,还得养全家。很多家庭连电冰箱都买不起,夏天食物容易坏,只能吃刚买的新鲜菜。
老挝政府最近在搞农业改革,教农民种新品种,用新方法,但很多老人不愿意改,觉得老办法虽然赚得少但稳妥。年轻人想尝试,但缺启动资金,贷款利息又高,只能慢慢来。
老挝的贫困不是一天形成的,要解决也得花好多年。现在他们最大的希望是基建能带动就业,旅游业能持续发展,但疫情之后游客少了,经济又开始往下走。老百姓只能继续过紧日子,盼着有一天能过上好生活。
老挝人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慢慢来”,他们习惯了困难,但年轻人开始着急了。很多人觉得老挝发展得太慢,想出去闯荡,但又舍不得家乡。这种矛盾在年轻人中间特别普遍,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
老挝的现状就是这样,穷但风景好,物价低但生活难。游客觉得便宜,当地人却觉得日子苦。政府在努力,但改变需要时间,可能还要好几十年才能看到明显变化。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