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的 发表于 2025-6-22 19:19:28

十万湖南人在老挝经商:他们都在做什么生意?又是如何一步步走

三十多年筚路蓝缕,十万人南下老挝开疆拓土,从摆摊走货到打造本地市场体系,从语音不通到引领中老合作风潮。一群敢闯、能干、讲义气的湖南人,尤其是邵东人,缔造了今日老挝最庞大、最活跃的华人商帮。湖南人在老挝,是怎样从“手势交易”走到“批发王国”?他们都在做什么生意?下一步,又会驶向哪里?


在老挝,不会说老挝语没关系,会说湖南话就行。



走进老挝首都万象的三江市场,五金、衣服、手机堆成山,招牌上的中文比老挝文还显眼。老板一开口,全是湖南邵东口音。这里75%的商铺是湖南人开的,当地人买货就像逛湖南县城。老挝人甚至说:“十个铺子九个湘,剩下一个还在装。”



湖南人怎么把老挝变成“第二个邵东”?



最早一批湖南人,是1980年代翻山越岭偷渡进去的。邵东人张洪潮回忆,当年五个人一组,用单车拉货,走山路绕开边境检查站。到了村里,不会说老挝话,只能用手比划价格,饿了找老乡讨糯米饭吃。他们白天摆摊,晚上睡屋檐下,硬是靠卖五金、衣服攒下第一笔钱。


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湖南人把亲戚全带去了。比如“石棉瓦大王”张坤,2007年拿着父亲给的启动资金,在老挝开厂生产石棉瓦。当地原本用铁皮瓦,夏天热得像蒸笼。张坤的石棉瓦便宜又隔热,十年后老挝北部八成房顶都换了他的产品。


湖南人抱团,亲戚带老乡,老乡带邻居。


在老挝,一个湖南人开店,整条街的湖南商铺就跟着开起来。刘标兵1999年退伍后到老挝卖摩托车,现在家族6个公司遍布老挝6个省。表哥管沙湾拿吉车行,小舅子管琅勃拉邦分店,连老婆的姐姐都负责乌多姆塞的生意。


这种“一人带一户,一村带一镇”的模式,让湖南人迅速占领市场。手机店老板李良双2010年成为华为、传音的老挝总代理,一口气开了近700家店,年卖30多万台手机。老挝人买手机,十台里有六台从他店里拿货。


为什么偏偏是邵东人?


邵东这地方,地少人多,人均耕地不到半亩。早年种地吃不饱,当地人只能靠打铁、做鞋、剃头的手艺活谋生。改革开放后,邵东人把全国小商品倒腾到云南,再转卖到老挝。他们从小商品起家,比如打火机、假发、塑料桶,成本低、需求大,正好填补老挝的市场空白。


现在老挝的湖南人,八成是邵东来的。他们有三样法宝:能吃苦、敢冒险、讲义气。1997年老挝金融危机,货币贬值上千倍,一半湖南人破产回国。但剩下的咬牙坚持,等经济回暖后,第一时间抢回市场。如今老挝的手机、摩托车、建材市场,几乎被湖南人包圆。


下一代不愿接班?湖南商帮遇到新难题。


老湖南人把子女送回国内读书,但孩子毕业后嫌老挝落后,宁愿留在大城市打工。邵东人罗小群的儿女大学毕业后,死活不肯接手家里的水产养殖生意。老罗叹气:“养鱼再赚钱,他们觉得土。”


未来的路怎么走?


中老铁路开通后,物流成本降了四成,湖南人开始转型。有人种榴莲出口中国,有人搞新能源汽车,还有人建物流园搭上“一带一路”快车。但浙江、福建商人也在涌入,竞争越来越激烈。湖南商会会长张洪潮说:“以前靠胆子大,现在得靠脑子活。”


三十年前,湖南人用手势和计算器打开老挝市场;三十年后,他们的孩子用电商和跨国物流延续传奇。这片土地上的湖南故事,远没到结局。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十万湖南人在老挝经商:他们都在做什么生意?又是如何一步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