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爱历史 发表于 2025-6-23 00:02:54

通房丫头怎样“通房”?同样服侍老爷地位却不如妾,结局悲惨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她不是妾,不是妻,也不是单纯的仆人,但晚上得随叫随到。
她穿的是丫鬟的衣裳,干的是妾的活儿,最后连个名分都落不下。
这种身份,叫“通房丫鬟”。
清末那会儿,苏州魏家是当地数得着的大户,书香门第,家规严得像衙门条款。
魏家的小姐出嫁那天,随嫁过去的丫鬟里头有个叫玉贞的,小小年纪,样貌清秀,话不多,手脚麻利。
她不是被家里疼送去当丫头的,是为了弟弟能继续读书,母亲能有口药吃,咬牙签了卖身契。

自打那天起,她的命就不归自己管了。
嫁去魏家的那天,玉贞穿着素绸衣裳,跟在花轿后头进了门。
没几天,老爷就注意上了她。
那时候的规矩,通房丫鬟睡在主卧边上的小间,门一开就得伺候。
魏老爷是个读书人,嘴上讲理,心里却一清二楚:这丫头是“送来暖床”的。
玉贞不敢说话,也没得选。

小姐生了病,她顶上;主子心情不好,她哄着;夜里吩咐一句话,就得立刻起身伺候。
她不是没想过逃,可卖身契在人家手上,跑了就是“逃奴”,轻则打,重则发卖。
她也不是没想过死,可眼睁睁看着母亲靠她送的钱续命,弟弟在读书堂里头抄书练字,她咽不下那口气。
一晃三年,玉贞在魏府里从一个新丫头熬成了“得用的”,但始终没个名分。
她不敢奢望做妾,更别说夫人。
魏夫人是个讲究门第的,面上不说什么,心里对她这种通房的,始终是防着的。

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最多也就是“伺候得体”,熬到老了,能换几两银子安顿,算不错。
可转机偏就来了。
那年腊月,魏夫人得了风寒,卧床不起。
魏老爷叫人唤玉贞过去。
正是深夜,屋外头冷得像刀子刮,玉贞跪在老爷房门口,没有进去,只低声说了一句:“奴婢求您放过。”这不是求情,这是抗命。
魏府上下都惊了,从来没听说通房的敢不进屋。

这事不闹还好,一闹,反倒让魏夫人起了心思。
第二天,她把玉贞喊到屋里,只问了一句话:“你是想走?”玉贞答得很轻:“想活得像个干净人。”夫人看着她半晌,没说话,当天下午就让她改了身份,从通房丫鬟变成了针黹女教头,搬离了主屋,住进了偏院。
这在当时不常见,不是因为夫人心软,而是她明白,这丫头既然有胆子抗命,就不能再留在老爷眼前。
既然挡不住,不如顺水推舟,换个位置,留条体面。
后来传出话来,说玉贞被送去嫁给了魏家远房一个做账的小吏。
那人年纪不大,老实本分,两人日子过得虽不富贵,却也安稳。

几年后,玉贞靠着一手细活儿,在当地女学堂教女红,孩子们都叫她“玉师”。
她没生孩子,倒是教出来一批女学生,个个规矩干净。
那时候的江南,大家族里头的丫鬟不计其数,能熬出头的没几个。
通房这活儿,说白了就是白天干活,晚上伺候人,夹在妻妾之间,里外不是人。
能像玉贞这样脱身的,真是凤毛麟角。
她不是靠运气,是咬牙活下来的。
她没反抗过魏府,也没闹过名分,只是有一天,她说了句“不想再伺候了”,这句话说出口,命就翻了个面。
魏府后来的事也有说法。
魏夫人晚年病重,身边的人换了好几波,还是念着玉贞手脚稳当,想见她一面。
玉贞没去,说她不是魏府的人了。
魏家后来的账本里头,确实每年有一笔银子送到玉师住的巷子口,没人知道是不是夫人派的,也没人敢问。
玉贞没留下什么传记,也没人替她立碑。
她的事是当地教书先生讲给后辈听的,说她不是个“有出息”的人,只是活得踏实,不肯低头。
参考资料:
《清代江南妇女生活史》 江苏古籍出版社
《苏州地方志》 清末抄本馆藏
《晚清大户人家制度与女性角色》,复旦大学历史系论文集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变迁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通房丫头怎样“通房”?同样服侍老爷地位却不如妾,结局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