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4不吃,吃了人难安”,端午节将至,吃粽子的禁忌要牢记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粽子,是个好东西,但不是人人都能随便吃。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粽香四溢,街头巷尾都飘着糯米的味道。可你知道吗?就是这看似普通的一口糯米团,有时候比一碗白酒还凶险。
有位老糖尿病人,端午节吃了仨肉粽,第二天直接送进了急诊科,血糖飙到爆表,差点丢了命。他儿子还纳闷:“平时控制得挺好,怎么一顿粽子就把人吃进去了?”
你信吗?不是吃坏了,是吃“对”了粽子,才更危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活生生的现实。粽子虽香,却暗藏杀机。尤其对某些人来说,吃错了粽子,真不比吞刀子轻松。而这种“错”,往往不是馅料不对,而是吃法、体质、时间……全都有讲究。很多人以为粽子只要新鲜、干净就没问题,偏偏最关键的,没人教你。
这4种粽子,真的有些人一口都不能碰。
先说糯米粽。粽子最核心的灵魂——糯米,在中医眼里是“温补”的东西,看似好,其实对脾胃是很大的负担。糯米黏腻,易滞胃,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吃多了容易腹胀、反酸、消化不良。西医怎么说?糯米的支链淀粉含量高,在胃里停留时间长,消化速度慢,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和胃肠负担加重。你以为吃一个粽子是补身体,实际上可能是“堵”肠胃。
有个60多岁的老爷子,胃一直不太好,端午当天吃了两个咸蛋黄肉粽,晚上就开始吐酸水,肚子涨得像鼓,第二天一查,胃排空功能大幅下降。
所以,脾胃虚寒、胃病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的人,糯米粽最好别吃,哪怕只吃半个,也得慎重。
再说甜粽。豆沙、枣泥、板栗这些看起来无害,实际上含糖量极高。一个普通的豆沙粽,含糖量可能高达40克,相当于喝下一整罐汽水。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的人,如果不小心吃多了,血糖、血压、血脂全线飙升,甚至引发急性并发症。
这不是假设,而是真实发生在很多家庭的事情。
一位糖尿病阿姨,平时控制得很好,但端午节嘴馋吃了两个豆沙粽,结果当天晚上血糖升到19毫摩尔每升,出现酮体升高,差点引发酮症酸中毒。
粽子不是药,但对某些人来说,它确实是一种“诱发剂”。
再说肉粽,油脂丰富、热量爆表。
你以为这是补身体?错了,对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患者来说,这简直就是“火上浇油”。中医讲“湿热内生”,吃多了肥腻,就容易“生痰生湿生热”。西医也早有研究指出,高脂饮食会刺激胆囊收缩,诱发胆绞痛或胆囊炎发作。而肉粽里的肥肉、咸蛋黄、油脂糯米,是典型的高脂组合。
有个中年人,平时就有点胆囊结石,没发作过。端午节连吃四个猪肉粽,晚上突然右上腹剧痛,脸都白了,最后急诊做了胆囊切除。
所以,不是肉粽不能吃,而是有基础病的人,吃肉粽比喝酒还得小心。
还有一种粽子,看起来最健康——五谷杂粮粽。但对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这就是个“陷阱”。粗粮虽然好,但磷、钾含量高,慢性肾病患者一旦摄入过多,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心律失常,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有些人还会自己做加了藜麦、红豆、黑米的“养生粽”,结果越养生,吃得越出事。
一位患有慢性肾衰的老人,吃了两个养生粽,第二天检查血钾高达6.3毫摩尔每升,医生说再晚来几个小时,心脏可能都停了。
真正的问题,不是粽子本身,而是吃的人身体情况不一样。就像刀子,切菜可以,拿来舞就危险。同样的粽子,有的人吃是补,有的人吃是病。体质不一样,选择应该也不同。
中医讲究“辨证施食”,西医讲究“精准营养”,但在端午节这个全民狂吃的节日里,往往被忽略最基本的一点——吃东西也要分人。
最伤人的不是粽子,而是对粽子的误解。
吃粽子这件事,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有“边界感”。比如血糖高的人,可以选择低糖粗粮粽;
胃不好的人,可以先喝点温热姜茶助消化再吃;老年人,吃前最好把粽子热透、剪开分两次吃,别一口一个闷下去。
还有个关键点是“时间”。很多人都在早上空腹吃粽子,这其实是最不合适的。糯米空腹吃,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导致胃胀、胃痛,尤其是早餐就吃粽子加油条,简直是双重打击。
中医强调“胃以温为安”,所以早晨最好吃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粽子即便要吃,也要搭配蔬菜或清淡汤类,用“平衡”的方式来中和粽子的油腻和粘滞。
还有一点经常被忽视,就是“吃粽子的频率”。很多人从端午前一周开始天天吃粽子,直到节后一周还在吃剩下的。
别忘了,糯米不易保存,天气一热,粽子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冰箱里反复加热的“隔夜粽”,更容易引发肠胃炎。
一位白领,连续三天吃冰箱加热后的粽子,结果拉肚子拉到脱水,最后还进了医院打吊针。
粽子不是主食,更不该重复多天吃。
吃粽子的“度”,就在于节日当天尝个鲜,吃个情怀,别当饭吃,也别当点心吃。吃一口,是仪式感;吃一堆,是找麻烦。
有些人觉得,吃粽子不过是传统节日应景,哪有那么多讲究。但身体可不会因为节日就网开一面。该出事的,照样出事。
想健康过节,这四种粽子,得分清楚谁能吃、谁不能碰。
粽子的香气,是家的味道,是文化的载体,但绝不能沦为健康的“引爆点”。吃得对,是享受;吃错了,是代价。
一粽在手,别让病也随之而来。
记住,粽子虽好,吃得聪明,才是真的好。
参考文献:
[1]赵建军,徐小兵. 糯米对胃肠消化功能的影响研究. 中华消化杂志,2020,40(05):320-324.
[2]李伟,王丽娜. 糖尿病患者节日期间饮食误区调查分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2,30(02):198-201.
[3]陈静,黄明. 粽子食用方式与肠胃疾病发作的关系分析.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07):537-540.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