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游天下旅行君 发表于 2025-6-24 12:43:53

端午节粽子种类可不止“南咸”和“北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虽然是统一的一个节日,但端午节各地吃的粽子可不统一。
而且,各地粽子的种类和派系因气候、物产和饮食习惯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而中国粽子的地域派系划分又大概分为北方甜粽系(黄河流域)、江南咸粽系(长江中下游)、岭南粽系(珠江流域)、西南粽系(云贵高原)等四大流派。

比如北京、西安、山西等北方小麦主产区,稻作文化相对较弱,物产以红枣、豆类为主,气候干燥适合甜食保存,所以也就以甜粽子为主。

而优质糯米产区的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利于粽叶生长,湿润气候催生防腐工艺,嘉兴鲜肉粽、湖州枕头粽、苏州灰汤粽更喜欢单叶包裹细长造型,采用酱油腌渍的猪肉为馅,灰汤碱水处理延长保质期。

而肇庆裹蒸粽、潮汕双烹粽、东莞道滘粽等地的粽子馅料含咸蛋黄、瑶柱等海味,出现甜咸双拼,这也和潮汕、客家饮食传统息息相关,也是海上古丝绸之路物产交流频繁沿袭至今的见证。

甚至从包粽子的叶子和馅料来看,都和各地的植物资源分布、主粮作物组合以及气候适应性改良等各方面都有关系。
北方的华北湿地用到的粽叶大多是芦苇叶,而江南的皖南山区用的是箬竹叶,位于南亚热带的岭南则大多是柊叶,热带季风区的西南却用起来芭蕉叶包粽子。

黄河流域习惯用黄米+红枣作馅料,因为是当地盛产抗旱作物,到了长江流域就是典型的稻作文明:纯糯米+猪肉的吃法也正是当地作物的搭配。
渔农复合的珠江流域,糯米+海产的粽子也很常见,山地农业的云贵高原:糯米+籼米混搭的馅料正是这里丰富的物产体现。

地大物博的中国,粽子当然还有其他特色派系:
川渝辣粽(四川、重庆):在咸肉粽中加入花椒、辣椒,麻辣风味,体现巴蜀饮食特色。

云南鲜花粽(昆明):用玫瑰、茉莉等鲜花酱做馅,甜而不腻,呼应云南 “植物王国” 称号。
广西灰水粽:用草木灰水浸泡糯米,呈淡黄色,蘸糖或蜂蜜食用,碱性成分可中和油腻(传统防腐方式)。
从生活习惯塑造饮食偏好上来分析,南北方也正是各自生活习性的体现:
南方重 “馅”:受农耕文化和商贸影响,饮食讲究丰富多样,粽子馅料层层叠叠(如嘉兴肉粽、广东裹蒸粽)。
北方重 “味”:饮食偏向简约,粽子以原味糯米为主,通过蘸料(白糖、蜂蜜)灵活调味,符合北方豪爽性格。

总之,粽子的地域差异是中国饮食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的缩影:南方因气候湿热、物产丰富,发展出咸香多元的粽子;北方受气候和作物限制,以简约甜粽为主。
无论哪种派系,粽子都承载着端午祈福、团圆的文化内涵,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 “最好吃” 的粽子,本质是每个人味觉记忆中的文化基因表达,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正是端午节最深刻的文化意涵。(图片来源网络)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节粽子种类可不止“南咸”和“北甜”,各美其美,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