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统一方式可能出人意料:77年前毛主席的奇谋,是最佳解决方
1948年的东北战场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属于军事斗争的关键时期,当时辽沈战役中林彪带着东北野战军长期包围长春却一直打不开缺口,这时的毛泽东凭借着正确的战略选择果断放弃对长春城的围困,转而对整个锦州地区全部发动进攻作为关键枢纽所在地,这使得国民党军队处于无路可走的状态之下,从而促使辽沈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并改变了所有战局,“围点打援”正是由此流传开来的经典战例,其大意是通过敌人的防守或支援等动作去影响整个更大范围内的走向变化情况,在此成为日后进行军事研究时重要思路参考对象内容之一。如今的台海局势可以和辽沈战役做对比,台湾问题牵扯到历史、军事、经济、国际势力的斗争,面对如今的紧张局势,有人提出直接攻打台湾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他们提到了断绝援助在战局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对冲绳群岛的战略位置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通过历史观察得到的现实启示。
冲绳群岛在现代地缘政治中有着无法替代的地位,它是美日联盟援台的关键支点,冲绳就像是锦州的“命门”,冲绳被当作美军直接介入台海事务的前沿据点和转运中心,美国在这里部署了很多军事力量,嘉手纳基地便是其中一处,美军在冲绳的日子并非十分好过,嘉手纳基地承受着不小的压力,既有军方扩大开支的问题,也有冲绳民众长期以来的怨气,抗议事件频发,冲绳居民要求美军撤离的呼声越来越高,甚至有些美军指挥官也对基地的长期存在感到担忧,这种内外夹击的压力,使得冲绳成为地缘政治中一块不稳定的区域,不得不引起重视。
冲绳身份历史上的多次转变,从琉球王国独立时期,到被日本吞并,再到如今美军驻扎,冲绳一直处在外来压迫和自身反抗的拉扯之中,尽管和日本文化关系密切,但冲绳依然保留了许多原始文化,种种迹象显示冲绳民众对美军存在不满已久,这种情绪未来可能成为某种战略“助力”,特别是台海局势急剧变动的时候。
台湾问题的另一面是岛内的军事布防情况,赖清德政府一方面宣传全民防卫,另一方面又开始让民众参与军事训练、战备动员,甚至把地下空间都变成了军火库,这在后勤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台湾的能源和物资基本上都是靠海上运输,一旦海路被封锁,岛内经济和军队运转就会彻底瘫痪,历史上很多战争都是因为断了补给线才失败的,不是说单纯在前线硬拼。
解放军自身军事准备也很有意思,东风系列的弹道导弹,到055大驱驱逐舰,再到隐形的战斗机歼20,解放军这些军事力量成熟起来,尤其是歼20隐形能力对美军来说很难被侦察到,拦截下来,这让美军,美日双方都在自己太平洋军事布置当中感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台湾军方更是如一盘散沙,甚至还有不少传言,说台军战士跟大陆那边有联系等等,这就更加能够说明台湾内部的一些真实情况,无论是台湾民众,还是士兵内部,其实都有对这场战争真实想法,这些声音是情绪上的,也是希望能够呼吁更多希望和平的声音。
美日联盟能不能真的支援台湾,主要看它的路能不能被截断,冲绳就是关键一环,冲绳要是丢了,美军和日本自卫队就很难用海空联动支援台湾,这样就会重新塑造整个台海局势,解放军也意识到了冲绳的重要性,他们的军舰和海警经常在冲绳周围转悠,发出一些策略信号,这些动作跟对台海封锁的预备一起,从整体上形成了一张战术网。
台湾内部的心理状态也说一说,这些年,岛内民众对战争的恐慌感越来越强,这恐慌不只是怕打仗,更多的是对现状的一种矛盾心理,他们不想彻底倒向美日,也不想陷入大战,大部分人只想维持现状,有些年轻人用幽默来表达对现实的无力和对安全的焦虑,如果战争全面爆发,那他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种心态就是地缘政治博弈里的一个可以利用的点,围点打援,用后勤和民生做破局点,比直接军事对抗要更持久一些,一旦台海封锁形成,岛内居民物资短缺很快就会从经济问题变成民生问题,这不仅仅会影响大家的生活状态,更会增加整个社会的压力,到那个时候,赖清德或者其他的政客大概率就很难再维持现状了,局面会迅速变得不可收拾。
冲绳问题还有另外一个变量就是民间的反美情绪,这种情绪早就公开化了,冲绳的民调数据也显示,七成以上民众都反对美军基地,这就形成了一种看上去无法解决的矛盾,不过其实这个矛盾可能会成为解决冲绳问题,进而影响到美日援台路径的一个契机,如果冲绳抗议活动升级,甚至出现要求美军基地闭馆或者回归琉球文化这样的诉求,整个太平洋区域的军事秩序都会受到极大冲击。
从围点打援到断绝补给,从民心到兵法,历史的智慧与现实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台海问题上擒贼先擒王的策略更多是控制整个战局的上游节点,比如对冲绳等环节的动作,这才是未雨绸缪的本质,不是耗死对方的耐力。
回忆起1948年的锦州战役,再去看看冲绳、台海局势,就会发现其中的战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与现实的合影,道出了地缘政治的本质,也引发出对台海局势未来变化的新思考,无论是兵法还是民众心态,都是大棋局中的一子,而棋局的走势,取决于战略的高明与否,而不是力量的强弱。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