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与越南对抗中国,如今铁了心跟着中国走,老挝都经历些什么
1977年,万象街头还停着成队越南装甲车。那会儿,老挝谁都明白,自己这点家底,想折腾出点花样,只能跟着“越南大哥”说啥听啥。居民小王那年十七,家里稻田刚收割完,家人围桌吃饭还要提防邻村的越南兵。老挝总理出访,也得先和河内打声招呼——究竟是独立决策,还是傀儡演戏?问问当时的老挝官员,答案其实尴尬。1979年中越关系一夜白热。老挝和越南签了《友好合作条约》,口头兄弟变成铁板钉钉的条文。漫天宣传热火朝天,可底层民生?没有多大劲头。首都里开会气氛很正式,但村头“越南顾问”的身影成了常态。老挝真正能自己说话的地方,越来越少。要说那会儿想挣脱,几乎无门。
越南军队四处活动,工地、田地都有他们插手。名义在帮忙修路、规划灌溉,其实条下一行字,“协助内部安全”,你猜老挝还能往哪里跑?不少老挝知识分子私下吐槽,这是对“兄弟感情的消耗”。邻里变“工具人”,角落里勤勤恳恳的农民,问得最多的还是“咱还能自己做主吗”?
越南忙着对外输出理想,可自己的锅也越背越重。东南亚的十字路口,老挝憧憬的“共荣”,远不如想象中坚固。经济掉头向下,谁都能体会到手里的钱不经花,物价常常飞。越南没法保证稳稳的护佑,反倒为老挝带来更多限制。跟着走,活法越来越单调,自主的念头时不时冒起。
那些年,和中国的关系冷冷清清,合作落了空。老挝错过“改革红利”窗口,供应紧、外援寡,基础设施能拆不能修,多数项目停摆。亲越的聪明算盘,现实里砸个粉碎。没人愿意和慢慢贫困的邻国深度绑定。反过来说,有稳定的朋友会更好吗?不见得。
快进到八十年代末。中越坐下来谈判,氛围缓和。老挝也变得不怎么死心眼。毕竟整个地缘局势变了,老挝要考虑更多活路。1989年,中老握手言和。这背后的考量细得像针眼,每个决定都像偷摸脱身。老挝高层从观望到试探,小动作不少,没准也是不得已。
老挝向中国伸出了手,但表情仍带点戒备。制度、立场、经济模式都在悄悄松动。去中国参观、考察,官员们回来一顿感慨。有人偷偷写下对中方科技绩效的羡慕。模仿中国,老挝试水“革新开放”,学着松开外资管控。这个转折说大不大,慢热,没立刻转危为安。
几个项目算得上历史分水岭。铁路、桥梁、水电,老挝用实际行动,赌中国这张牌。以1991年为界,小到乡村大到省府,不断试探“新合作”的边界。经济刺激反应慢,民众感知却迅速。以前扯皮拉锯,后来尝试联合开发资源。谁也不敢保证一定好,反正“原地踏步”不可能继续。
由“一带一路”带头的中老铁路一提出,争议就没断过。有人说铁路太夸张,钻了多少隧道,炸开多少山?村民躲在远处观望,甚至有人害怕铁器机器发出的动静。2021年,全线通车那天,首都气氛不同寻常。广播反复播报,主席讲稿时断时续。这一天,老挝算是找到了世界的“出口”。
有数据说,中老铁路开通首年,老挝GDP有了明显提振。单是物流,成本下降了接近40%。本地农民开始和云贵商贩议价,香蕉、木薯进入百姓钱包。无需再靠走私,正经买卖成了全新生活场景。乡镇新建民宿,年轻人学中文,有人甚至在抖音直播“新铁路赶集见闻”。谁能想到“走出去”就是搭火车?
外资、工程、贸易、培训,不光有钱,还有实际落地。中国企业大规模进入老挝,水电项目如南果河电站带头,发电出口越南、泰国,老挝悄悄变成区域“电池”。当地少年说,以前供电一到深夜就断,现在点灯熬夜成常态。又顺带解决部分就业,村里外出打工潮不那么汹涌。
疫情期间,谁都措手不及。老挝医疗体系原本单薄,中国支援的疫苗和医疗队,给足了直接帮助。主流媒体报道称,疫苗首批运抵,仅用两天分发到最偏远县乡。多少人夜里排队,就是为了早点打到中国疫苗,视频里排队长龙让人感叹。社会焦虑感当时有,但对中方的信任随之增长。
老挝政策亲中,风评两极。有高原农夫抱怨外企进入“抢了地”,也有人希望中国资本能带来就业和消费。现实里,资本开拓的步伐不会减慢,有时或者还得加速。大家嘴上都说看重主权,实际能有多少自主选择?不敢定论。老挝不断在国际场合“表态”支持中国立场,这种位置摆得明明白白。
2023年,老挝直接给中国游客免签。出机场不用等落地签,老挝员工现场用中文接待团组。招牌、菜单、问路牌基本都有中英对照。旅游业华丽转身,旧的寺庙成了拍照热地,网红景点也火了。可同时带来商业意识差异、价格上涨,部分群众担心生活成本升高。谁能想到利与弊原来能这么复杂?
“老挝变天”,未必就等于“彻底独立”了。跟着中国,路是宽了,局面也更大,但如果说彻底甩掉越南影响,也未必坐实。多头下注,这才是小国现实。哪怕今天喊着陆联国,随时可能有新变数。老挝的未来,说大了不怕,说小了也犯难。
资源富却开发有限,技术进步靠外接口,老挝虽自信满满又时不自信。中国投资增加的确带来起色,但失去完全自主的隐忧一直在。每当遇到国际风浪,老挝等待外力援助,内部议论也多,有人担心沦为任人宰割的对象。
但,任何关系都有双刃。“铁杆兄弟”并不总是双赢。对中老而言,这段深度合作,已成现实选择。产业升级、交通畅通、人才交融,谁能断定这就是终极方案?历史一向不循常理。昨天站错队并未带来永久后果,今天选了新路也未必没有下一步转折。
5秒广告解锁,辛苦的作者需要您的支持。静候5秒,可免费阅读全文。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
**老挝变迁的背面,藏着国与国利益错综,现实自有尺度。中老关系走到今天,没有绝对的答案,只有不断变化的现实。这才是历史的滋味。**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