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科普:地球是永动机吗?为何可以一直转动45亿年?
永动机,一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从诞生之初就承载着人类对无尽能源和永恒运动的渴望。简单来说,永动机是一种不需要外界输入能量或者只在单一热源的情况下,就能不断运动并对外做功的机器 。
根据其违反的科学原理,永动机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永动机妄图不消耗任何能量却持续对外做功,这直接违背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第二类永动机试图从自然界的巨大物质系统,如海水、空气等中不断吸取热量,并将其完全转化为机械能,这与热力学第二定律相悖,该定律表明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在自然状态下,能量的转化具有方向性,总是从有序向无序发展,即熵增原理;
第三类永动机则旨在完全消除摩擦力和其他耗散力,从而实现永动,然而这在现实世界中同样无法实现,因为微观层面的能量损耗是不可避免的,依旧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人类对永动机的探索源远流长,可追溯至公元 1200 年左右,其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随后传至伊斯兰世界,并最终抵达西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科学家、发明家和梦想家投身于永动机的研究,设计出了形形色色的永动机模型。
例如,13 世纪哥特式建筑工程师韦拉尔・德・奥努克尔提出在轮子边缘等距离安上七个木槌,借助木槌交替打击轮缘来使轮子持续转动;德国的伍斯特二世侯爵发明的 “永动轮”,利用轮内铅球下落的惯性力推动轮子转动,由于特殊的轴条设计,铅球会在轮缘与轮轴之间往返运动,期望实现永动;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设计的螺旋汲水器,试图通过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再利用动能将水汲回高处,以实现循环运转 。
但这些设计无一例外地失败了,因为它们都忽视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损耗,无论是摩擦力、空气阻力还是其他形式的能量散失,都会导致机器最终停止运转。
尽管永动机的设想在科学上已被彻底否定,但它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对永动机的研究促使科学家们深入思考能量的本质和转化规律,从而推动了热力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发现,正是在对永动机的不断探索和反思中逐渐明晰的,这些定律不仅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科学的边界 。
此外,永动机的概念也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成为了科学幻想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常见元素,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懈追求和对超越自然力量的向往。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孤独而坚定地在自己的轨道上旋转着。它已经持续转动了约 45 亿年,这种长久的运动让人联想到永动机,毕竟在人类的认知里,很少有事物能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不间断地运行 。
地球每 24 小时完成一次自转,这一规律赋予了我们昼夜交替的生活节奏;同时,它以约 365 天的周期围绕太阳公转,造就了四季的更迭变换 。地球的这种永不停歇的转动,是否意味着它就是一台天然的永动机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宇宙基本规律和地球奥秘的深刻探寻,它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也促使我们深入思考科学的边界和物质运动的本质。
地球的转动并非无中生有,其根源可追溯到 46 亿年前太阳系的诞生。
在宇宙的浩渺空间中,一片广袤的星际云,也就是太阳星云,在引力的微妙作用下,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 。这片星云主要由氢气和氦气组成,还包含少量的尘埃和其他元素,它们在无垠的太空中缓慢聚集,如同沉睡的巨人逐渐苏醒 。
随着物质的不断汇聚,太阳星云的中心区域开始引力坍缩,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将周围的物质不断卷入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星云的旋转速度逐渐加快,如同花样滑冰运动员收起手臂时转速会提升一样,这是角动量守恒的体现 。随着坍缩的持续,中心区域的密度和温度急剧升高,当温度达到约 1000 万度时,氢原子核发生了激烈的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颗耀眼的恒星 —— 太阳,就此诞生 。
太阳诞生后,占据了太阳系约 99.86% 的质量,成为了整个星系的主宰 。
而剩余的物质则在太阳周围形成了一个扁平的盘状结构,被称为原行星盘,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物质工厂,为行星的诞生提供了原材料 。在原行星盘中,尘埃颗粒通过静电作用相互吸附,逐渐聚集形成了毫米级到厘米级的星子,这些星子就像是行星的种子,在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吸积周围的物质,质量和体积逐渐增大 。
经过数百万年的演化,星子进一步聚合成了原行星,地球的雏形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在漫长的岁月里,原行星不断与周围的物质碰撞、融合,逐渐成长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地球,而它在形成过程中所继承的角动量,也为其持续转动奠定了基础 。
在原行星盘中,无数的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融合,逐渐形成了更大的天体。地球的形成过程就像是一场宏大的宇宙 “积木游戏”,星子们不断地聚集在一起,每一次碰撞都带来了物质的增加和能量的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继承了原行星盘的角动量,就像接力赛中的运动员接过了传递的接力棒,从此踏上了持续转动的征程 。
角动量守恒定律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外部力矩的作用 。
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受到明显的外部力矩干扰,它所继承的角动量得以保持,从而使得地球能够持续地自转和公转 。
可以想象,地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旋转陀螺,一旦开始旋转,在没有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它会凭借着自身的惯性和角动量保持稳定的转动 。这种转动不仅决定了地球的基本物理特性,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也为地球上生命的诞生和演化创造了条件 。
在地球漫长的演化历程中,虽然角动量守恒使得它的转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并非完全不受外界干扰。在地球形成后的早期阶段,大约 45 亿年前,一颗名为 “提亚” 的火星大小的天体与地球发生了剧烈碰撞 。这一撞击堪称地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释放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转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次撞击直接导致地球的自转轴发生了倾斜,倾斜角度约为 23.44° 。这一倾斜的产生意义重大,它使得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发生了周期性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更替的现象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没有经历这次撞击,自转轴保持垂直,那么地球上的气候将变得单调,可能不会有如此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类型 。例如,高纬度地区可能永远处于寒冷之中,而低纬度地区则会一直酷热,不利于生命的多样化发展 。
太空近乎真空的环境,为地球的持续转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行星际空间仅有少量由气体与尘埃组成的行星际物质,其含量在广阔的太阳系中微不足道,使得太空成为一个近乎真空的存在 。这意味着地球在转动过程中几乎不会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就像在一个没有摩擦力的理想平面上运动一样 。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地球在继承了太阳系形成时的角动量后,由于太空的真空环境几乎没有提供改变其运动状态的外力,因此能够凭借惯性持续转动 。
角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解释了地球转动的稳定性 。
该定律指出,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诸外力对某定点(或定轴)的合力矩始终等于零时,系统的总角动量将保持恒定 。在地球的转动过程中,虽然会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但这些引力对地球的合力矩几乎为零,因此地球的角动量得以保持稳定 。
例如,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的引力始终指向太阳中心,对地球的公转轨道产生向心力,但这个力并不会改变地球的角动量大小和方向 。同样,在地球自转过程中,虽然会受到月球和太阳的潮汐引力作用,但这些作用力相对较小,对地球的角动量影响也非常有限 。
正是由于太空的真空环境和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作用,地球才能够在漫长的 45 亿年里持续转动 。这种持续转动不仅维持了地球的基本物理特性,也为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想象一下,如果地球因为受到阻力而停止转动,那么地球的气候将发生巨大变化,昼夜交替将消失,一面将永远面对太阳的炙烤,另一面则将陷入无尽的黑暗,这将对地球上的生命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
地球的转动并非永恒不变,在遥远的未来,它可能会面临一些变化,甚至走向终结。从宏观的宇宙尺度来看,太阳的引力对地球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潮汐锁定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潮汐锁定是指当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公转时,其自转周期会逐渐与公转周期同步,使得该天体始终以同一面朝向公转的天体 。例如,月球就是被地球潮汐锁定的典型例子,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在地球上始终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 。
对于地球和太阳来说,虽然太阳的质量巨大,但由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对较远,这种潮汐锁定的过程非常缓慢 。然而,从理论上讲,如果时间足够长,地球有可能会被太阳潮汐锁定 。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地球的一面将永远朝向太阳,处于永恒的白昼之中,而另一面则会陷入无尽的黑夜 。这将对地球的气候、生态系统和生命的存在产生巨大的影响 。
朝向太阳的一面,温度会急剧升高,可能导致液态水大量蒸发,大气成分发生改变;而背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则会极度降低,液态水会冻结成冰 。这种极端的温度差异可能会引发强烈的大气环流和风暴,使得地球的气候变得极为不稳定,大部分地区将不再适宜生命生存 。
从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地球的未来命运还与太阳的演化密切相关 。
大约 50 亿年后,太阳内部的氢燃料将逐渐耗尽,太阳将进入红巨星阶段 。
在这个阶段,太阳的体积会急剧膨胀,可能会吞噬掉水星、金星,甚至地球 。如果地球没有被太阳直接吞噬,它也将面临极端恶劣的环境,太阳辐射的增强和引力的变化可能会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巨大的影响,地球的转动可能会变得更加不稳定,甚至可能会被抛出太阳系 。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