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越南拒不认输,许世友边贵祥佯装进攻,黎笋欲迁都
1979年3月,谅山战役的硝烟还未散尽,中国军队攻势迅猛,越南河内却陷入一片混乱。黎笋集团嘴硬不服,许世友和边贵祥联手导演了一场佯攻,直逼河内,吓得对方手忙脚乱,甚至筹划迁都。这场短暂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军事和心理战双管齐下,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
许世友,1905年出生在河南新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从小吃尽了苦头,练就了一身硬骨头。1926年投身革命,加入红军,跟着队伍爬雪山、过草地,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他在山东根据地打游击,带着部队跟日军硬碰硬,落了个“山东猛将”的名号。解放战争中,他指挥部队拿下济南,立了大功。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了开国功臣。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许世友已经73岁,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东线总指挥。别看他年纪大,指挥起来一点不含糊,战略眼光毒辣,决策果断,带着东线部队打得越军节节败退。他的指挥风格是大手笔,但细节也不放过,地图上每个山头、每条河的战术价值,他都能掰开揉碎讲清楚。战争期间,他坐镇指挥部,统筹55军和43军,硬是把越军的防线撕得粉碎,为后续的佯攻行动铺平了路。许世友不光会打仗,还特别注重部队士气,常常亲自检查前线部署,确保士兵们吃饱穿暖,战斗力拉满。
边贵祥,1928年出生在山东,少年时就赶上抗日战争,加入八路军,从小兵干起。解放战争中,他在淮海战役里带连队突袭敌阵,战术灵活,立了不少功。1979年,他已经是55军163师的师长,成了许世友手下的得力干将。163师是55军的主力,专干硬仗,边贵祥带着这支部队在谅山战役中冲锋陷阵,多次打垮越军坚固阵地。越军提起163师就头疼,边贵祥更是被他们视为“克星”。他带兵有套路,纪律严明,训练抓得紧,士兵们上战场个个跟铁打似的。他的指挥特点是稳中求快,擅长快速穿插,找准敌人的软肋一击致命。在谅山战役中,他亲自部署每一次进攻,调整炮兵火力,带着163师像尖刀一样直插敌阵。边贵祥跟许世友搭档,配合得天衣无缝,一个管大局,一个抓执行,硬是把东线战场打成了教科书级别的战役。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背景挺复杂。70年代中后期,越南刚打完抗美战争,统一了全国,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膨胀得不行。黎笋上台后,彻底倒向苏联,公开反华,驱逐华侨,侵占中国边境领土,还派兵入侵柬埔寨,推翻了红色高棉政权。中国忍无可忍,决定教训一下这个忘恩负义的邻居。1979年2月17日,解放军从广西和云南两线出击,正式开战。东线由许世友指挥,带着55军和43军直扑越南谅山市,西线由杨得志指挥,攻打老街和高平。战争持续了28天,解放军攻占了越南北部20多个城市和县镇,狠狠打了黎笋集团的脸。
战争打到3月初,解放军已经控制了谅山市,这是越南北部的门户,离首都河内只有130公里。谅山一丢,河内就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威胁之下。黎笋集团嘴上硬得很,3月2日还对外宣称谅山还在他们手里,解放军的进攻被“击退”了。实际上,越军在谅山的精锐部队,比如308师和第3步兵师,已经被打得七零八落,防御体系彻底崩溃。解放军55军仅用了半个月,就拿下了谅山的空军基地和防空导弹基地,缴获了817枚苏制反坦克导弹和22枚防空导弹。这些导弹是黎笋集团的战略底牌,丢了这些,他们连翻盘的机会都没了。
中央军委给许世友的命令是:控制谅山后停止进攻,等待下一步指示。3月4日,55军拔掉了谅山最后一个火力点,彻底拿下市区。许世友明白,黎笋集团不会轻易认输,因为他们知道中国的惩罚行动是有限的,不可能真的打到河内。国际压力也很大,美国明确不支持中国出兵,苏联又在背后给越南撑腰,解放军的空军和海军还不能参战,作战范围只能局限在边境地区。 许世友琢磨了一下,决定来一招狠的:让部队摆出继续进攻河内的架势,吓唬吓唬黎笋,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害怕。他把任务交给了边贵祥,命令163师从谅山南下5公里,摆开进攻阵型。
3月5日早上8点,边贵祥带着163师开始行动。炮兵部队沿越南1号公路构筑阵地,步兵分批推进到谅山市南郊,侦察兵在前方勘测地形,后勤队伍把弹药和物资运到前线,通讯兵架设天线,确保指挥畅通。整个行动有条不紊,像是真要大举进攻的样子。163师是55军的王牌,战斗力强得吓人,边贵祥又是出了名的狠角色,越军一听163师出动,立马慌了神。实际上,谅山到河内还有130公里,中间有支棱县、右陇县和北江市,地形复杂,解放军要想兵临河内,少说也得一个月。但黎笋集团的军事指挥一团糟,武元甲、文进勇这些将领能力有限,谅山以南的防御几乎是空的,河内完全不设防。解放军的佯攻,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立马掀起千层浪。
河内的反应比预想的还激烈。黎笋得到情报后,立马下令疏散外交人员和平民,政府开始准备迁都。火车站和汽车站挤满了逃难的人,商店被抢购一空,街道上乱成一锅粥。越军士兵军心涣散,有的直接扔下武器跑了。黎笋集团试图派部队维持秩序,但根本压不住场面。河内的混乱,暴露了黎笋集团的脆弱,他们嘴上喊着“不怕”,实际上已经吓得六神无主。解放军的佯攻不仅打了军事牌,还狠狠打了心理战,让黎笋集团在国际上丢尽了脸。
3月5日上午10点,中央军委宣布撤军,称作战目标已达成,部队将陆续撤回国内。许世友和边贵祥的佯攻行动,到此画上句号。撤军过程井然有序,163师拆除临时工事,炮兵部队撤回装备,后勤队伍清理物资,整个过程滴水不漏。黎笋集团虽然松了口气,但为了挽回面子,当晚发布了全国总动员令,装出一副要跟解放军死磕到底的样子。实际上,他们的底气早就被打没了。
这场佯攻行动,表面上看只是个小插曲,但效果惊人。解放军没多费一兵一卒,就让河内乱成一团,黎笋集团的权威被彻底动摇。许世友和边贵祥的配合,展现了中国军队的战略智慧,既达到了震慑敌人的目的,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这场心理战,比真刀真枪的战斗还狠,直接打在了黎笋集团的命门上。
撤军声明发布后,越南的日子不好过了。黎笋集团虽然嘴上不认输,但战争的惨败让他们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苏联开始怀疑越南的偿债能力,援助逐渐减少。越南经济本来就靠外援撑着,少了苏联的钱,立马陷入困境。战争还摧毁了越南北部的大量工矿设施,经济雪上加霜。黎笋集团的军事失败,也让国内矛盾彻底爆发。武元甲虽然还是国防部长,但实权被文进勇和黎仲讯抢走,1980年他被正式免职。黎笋为了巩固权力,加大政治清洗,副主席阮良朋死于非命,胡志明的助手黄文欢流亡中国,前领导人张如磉跑到法国。黎笋的独断专行,让越南内部反对声音越来越多,政权摇摇欲坠。
国际上,黎笋集团的处境更糟。战争暴露了越军的虚弱,苏联阵营对他们的信任大打折扣。越南想靠武力扩张,侵占柬埔寨,但解放军的反击让他们元气大伤,扩张计划成了空谈。黎笋集团的野心,换来的是一场空前的危机。1986年,黎笋病死,亲华派阮文灵上台,主动提出中越停火,越南的对外政策开始转向务实。
许世友和边贵祥的佯攻,让黎笋集团吓得要迁都,河内乱成一团。这场战争的智慧和勇气,至今让人佩服。你觉得这场对越反击战最精彩的地方是啥?快来留言聊聊你的想法,一起回味那段热血历史!
参考资料
金冶 胡居成 胡兆才著. 《许世友上将》 2005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