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近期,沙特阿拉伯在外交舞台上的一系列动作成为全球焦点。2025年5月,沙特先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高达6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涵盖军事、能源、科技等多个领域;几乎同时,沙特又马不停蹄与中国签下70个项目合作,总价值40亿美元,聚焦农业、新能源等民生与发展方向。这种“左右逢源”的外交策略,不仅是沙特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战略抉择,更预示着中东地缘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中美战略博弈的大背景下,沙特的“双线外交”将如何重塑其国家发展路径,又会给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带来哪些连锁反应?这一系列外交动态,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一、美沙合作:“数字”背后的战略博弈
5月,特朗普访问沙特,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堪称“豪华”。60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涵盖军事、矿产、新能源等八大领域,其中1420亿美元的军火采购更是引人注目。美国试图通过这些合作,巩固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存在和经济利益。从高端军事装备的出口,到关键技术领域的合作,美国力求将沙特紧紧绑定在其战略体系中。
然而,这份看似诱人的合作协议却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协议中的部分项目早有合作意向,只是重新包装计算,存在严重的“水分”。比如,200亿美元的人工智能能源投资,早在往届政府就已启动谈判;20亿美元的基建服务项目,去年就已签约。另一方面,回顾历史,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沙时宣布的4500亿美元“世纪协议”,最终落实的金额寥寥无几,这让沙特对美国的履约诚意产生了极大的怀疑。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反复无常,从阿富汗撤军、对盟友态度的转变,都让沙特意识到,不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尽管沙特为了获取军事保护和部分技术支持,在表面上对美国做出了巨大的经济承诺,但内心深处,沙特对美沙关系的稳定性充满担忧。
二、中沙合作:务实共赢的发展新篇
几乎与美沙签约同一时间,沙特与中国的合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5月13日,沙特与中国签署了70个合作项目,总价值40亿美元。虽然金额与美沙协议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其合作内容却实实在在,聚焦于沙特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关键领域。
在农业领域,中国凭借先进的农业技术,帮助沙特解决粮食自给率低的难题。例如,中国的节水灌溉技术、智慧大棚种植技术,能有效应对沙特沙漠环境下的农业发展困境。沙特计划借助中国的光伏大棚技术,在沙漠中建立垂直农场,引进山东的养鸡模式提升家禽养殖效率,甚至在吉赞建智慧食品城。这些合作不仅有助于沙特实现农业现代化,还能提升其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在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参与沙特红海沿岸的光伏电站建设,助力沙特“2030愿景”中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的目标。中沙古雷乙烯项目关键设备的成功吊装,标志着双方在能源化工领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而且,中国在合作中秉持平等互利、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注重技术转移和可持续发展,与沙特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基础。
三、沙特战略逻辑:安全与发展的双重考量
沙特实施“双线外交”,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逻辑。从安全角度看,沙特身处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敏感区域,面临着地区局势不稳定、伊朗等对手的威胁,因此需要借助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障自身安全。美国的军事装备和安全承诺,对沙特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威慑。但从经济发展角度,沙特意识到不能过度依赖美国。“2030愿景”的提出,表明沙特渴望摆脱对石油经济的过度依赖,实现经济多元化。美国在经济合作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利益诉求,难以真正满足沙特的发展需求。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市场,能够为沙特提供实现经济转型所需的技术、资金和市场支持。此外,沙特也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避免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
四、未来走向:多极化格局下的外交新范式
沙特的“双线外交”策略,将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对中美沙三边关系而言,沙特的选择将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在中东的战略布局。如果美国继续将沙特视为“提款机”,忽视沙特的核心利益诉求,沙特可能会进一步向中国靠拢。而中国与沙特的合作有望在现有基础上,向金融结算、航天科技、数字经济等高端领域拓展。沙特主权基金已大举投资中国科技股,未来双方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电子制造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巨大。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来看,沙特的外交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外交范式,即在多极化世界中,小国可以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实现自身的安全与发展。这也将推动全球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多元化、平等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沙特的“双线外交”是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理性选择,它既体现了沙特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双重追求,也反映了全球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在未来,沙特能否在中美之间成功维持平衡,中美又将如何回应沙特的外交策略,这些问题都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沙特的外交实践已经为国际社会带来了新的思考,那就是在大国博弈的世界中,通过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外交智慧和长远之道 。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