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一场国内篮球比赛过后,关于中国内线球员的讨论又一次引发了关注。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周琦和杨瀚森这两位球员的技术风格和成长路径,这场对比不光体现在数据统计上,也反映在球场表现和职业发展阶段上。
从大环境来说,国内篮球一直希望能够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竞争力的内线球员。像周琦这样的新星,早年凭借出色的臂展和盖帽能力进入大众视野。他在场上的防守存在极强的压制力,经常能凭借2米33的臂展送出抢眼的封盖,成为防守端的亮点。但他的身体条件相对单薄,2016年体测那会儿体重只有99公斤,卧推数据也不理想,训练时容易被体重更重的球员顶开位置。
进入更具体的技术层面,周琦给人的印象像是完全按照教科书式的方式打球。他在场上善于遵循战术安排,按照教练布置的动作和位置执行挡拆,但一旦比赛节奏被打乱或者出现流畅进攻之外的临场变化,周琦的反应就显得不够机灵,策应能力几乎没有。这导致他在更高水平的联盟里,面对节奏更快、对抗更强的对手时,发挥往往受到限制。NBA球探们就曾评价,他像个好学生,按部就班没问题,面对突发局面却容易无措。
再来看杨瀚森,青岛队时期就以“小约基奇”的绰号被大家记住。有别于周琦的防守型打法,杨瀚森在进攻端展示出了全面的技术特点。他不仅能凭借115公斤的体重和25厘米的大手在内线强吃对手,还时常站到高位为队友送出精准助攻。三分线外,他也敢于突破投篮,把高大球员的灵巧和外线能力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处理夹击时,杨瀚森总能第一时间找到空位,助攻队友完成得分。防守的时候,他也能灵活做出应对,既保证篮板也能保护禁区。
关于两位球员的成长路径和年纪情况,也曾发生过争议。周琦在选秀前曾因为骨龄检测被爆出实际年龄比申报时大了两岁。火箭管理层对他是否还具备长期成长潜力一度产生质疑,他的选秀行情也因此从首轮下滑到次轮。反观杨瀚森,年轻时在全国比赛的视频和骨龄报告全都公开透明,联合训练营检测下来则显示他正好二十岁。开拓者负责选人的高层私底下曾表示,像杨瀚森这样年纪真实、身体条件优良的内线球员,球队敢于投入更多资源打磨发展。
两个人的发展轨迹也代表了中国篮球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早些年像周琦这样的球员,就像没穿鞋在山上奔跑的孩子,靠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身体天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却很难在职业生涯后期靠技术升级稳步成长。杨瀚森则像是新一代高精尖人才,在体能训练、技能补强和商业运作等方面都做到了更加系统和职业化。无论是团队合作还是个人建树,他的成长路线更工业化,能适应当今职业篮球的各项要求。
职业生涯中的一次训练场景很能反映周琦的问题。当年在火箭队训练期间,周琦多次和矮他许多但力量更充足的队友对抗。像1米98的塔克,就能轻松把周琦顶出三秒区。网上也有球迷拿这个说笑,说周琦像“竹竿插地”,遇到对抗就站不住脚。这种场上的画面和实际比赛中的困境,让人们对他的上限开始产生怀疑。
杨瀚森则在初露头角阶段就有强劲的体格和灵巧的手感。青运会十八岁时的视频资料还保留着他送出几次精妙助攻的镜头。高大身体之下,他内外兼修。进攻端的策应和突破,让他在场上始终带动整体进攻气氛,也让对手防守时很难找到应对的办法。教练组因此可以根据他的多面能力灵活安排战术。
通过球场实际对抗和成长路线上的差别,这两位球员的优劣一目了然。周琦总给人一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感觉,优点突出但面对变化容易僵化。杨瀚森则能结合防守进攻,在整体战术里发挥更大的作用。从他们身上,也能看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观念的变迁。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