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月底要赴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峰会,这是他时隔七年再次访华。本来,这趟行程被普遍视作中印关系走出低谷的契机。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印度突然来了一连串操作:既高调试射导弹,又在涉台表态上做减法。
这种“嘴上说合作、手里亮武器”的双面姿态,让人很难看清莫迪政府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
其实,从战略环境看,印度的矛盾心态并不复杂。近年来,美国和印度关系出现波动。尤其是特朗普时期,美国以“公平贸易”为名,对印度加征关税,直接冲击印度出口,迫使新德里重新权衡对外政策。印度经济的对外依赖度很高,光是2023年对华贸易额就接近1360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是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莫迪当然想利用访华契机争取合作与市场机会。
可与此同时,印度对中国的警惕从未消退。边境对峙的阴影仍在,拉达克等地的冲突让印度舆论长期敏感。更不用说,印度一直视自己为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力量,而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大规模修建铁路、公路、港口,已经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格局。对印度来说,这是“眼皮子底下的挑战”。
这种既想合作又防备的矛盾心理,直接导致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出现“双轨模式”:一边喊伙伴,一边做强硬动作。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导弹试射。8月20日,印度国防部宣布在奥里萨邦成功发射“烈火-5”中程弹道导弹。官方强调,这枚导弹射程超过5000公里,覆盖整个中国,甚至能到欧洲部分地区,还能搭载多枚核弹头,具备分导打击能力。
印度媒体也没闲着,强调这是一项战略威慑,直指中国。
事实上,印度早在上世纪就启动“烈火”系列,从烈火-1到烈火-4,射程一路提升至3500公里。烈火-5的亮相,让印度成为全球第八个具备洲际打击能力的国家,在印度国内被视为军力“登堂入室”的里程碑。
然而,技术与现实之间有巨大落差。烈火-5的核弹头小型化还不成熟,机动发射要靠民用卡车,战时生存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中国的东风系列导弹已经形成完整体系,不仅有洲际打击能力,还配套有机动发射、反导和二次打击能力。
换句话说,印度这次试射更多是“政治秀”,借着王毅刚访印、莫迪即将访华的敏感节点,释放出一种“我们有实力,不会完全依赖中国”的信号。更讽刺的是,就在导弹试射前一天,莫迪还亲口对王毅说过“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应拓展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一边说合作,一边把导弹射向中国,难怪外界觉得前后矛盾。
如果说导弹是“硬实力秀肌肉”,那么涉台删改则是“政治话术留后路”。根据中方公开的会谈纪要,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与王毅会面时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印度媒体的视频画面也证明了这一点。可就在随后,印度外交部的文字通稿里,这句话被删除了,还声称中方引用有误。
中方的反应相当严厉,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直言,中方严重关切并坚决反对,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包括印度在内。她还点名批评,印度国内某些人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损害中国主权,破坏关系改善的进程。
这种做法背后,既有印度国内政治的驱动,也有其外交上的小算盘。新德里与台湾在经济、科技上确实保持过往来,而印度国内民族主义势力往往要求政府在对华问题上“不能示弱”。因此,莫迪政府选择在当面会谈时承认一中原则,但在对外文本上模糊处理,以此留一手,既安抚中国,又满足国内舆论。
这种“删掉一句话”的小动作,实际上反映出印度对中美之间摇摆不定的处境:既想靠美国制衡中国,又发现美印关系并不稳固;既想要保持“独立大国”的姿态,又离不开中国市场和合作。
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看,就能明白印度的真实处境。它不是单纯地想挑衅中国,而是想通过这种“双轨操作”同时满足国内与国际需求。但问题在于,中国在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明显,台湾问题更是红线,不存在模糊空间。
印度的这些小动作,最终很可能只会破坏修复关系的机会。
因此,这次天津峰会成了关键。莫迪能否在正式场合重申一中原则,并推动务实合作,将直接决定中印关系的走向。如果继续搞导弹秀、通稿删改这样的“小动作”,那就等于把自己逼到尴尬境地。中国态度已经很明确:合作的大门始终敞开,但底线问题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