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马来西亚也搞“一国两制”?马来西亚人,为何无法随意进出东马?

KrystleMic · 昨天 23:50
马来西亚这国家,说起来热闹,真要过日子,却不见得简单。你要是西马那边的人,去东马探亲——嘿,家里人都在同一个国,结果还得掏身份证、盖章、限时停留?到底是自己的地盘,还是“出国”一般?这事搁咱们谁心里,不带犯嘀咕。可东马人自己呢,也有自己的担心,老觉得联邦政府想多伸只手过来,管得太宽了,资源分配又没他们想的那么公平。
1.jpeg

说到底,马来西亚也不是天生就长这样。要不是当年英国人在这片郁郁葱葱的热带里搅了个大局,马来半岛上的那些苏丹国压根没想过要凑成一家子过日子。十九世纪的那伙英国佬,说是文明人,其实手腕可不软,签条约、打仗,苏丹国一个个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成了马来亚。这步走得讲究,打个比方,有点像家里老人给子女分了家,把一个个房间贴上名牌,外人一来,门口就是他们说了算。
那时候的马来亚,就是今天的西马雏形。可婆罗洲岛上的沙巴和沙捞越呢?隔着一大海,心里其实也隔着好几层。沙巴原先是文莱帝国的,然后被一个叫阿尔弗雷德·登特的英国精明商人捞到手,成了北婆罗州。说起来这老兄,胆子够肥,把一个地方变成自己的买卖经营了好些年,最后英国正式收编,沙巴彻底沦为殖民地。
2.jpeg

沙捞越这边更有意思。你读詹姆斯·布鲁克这个人时,感觉怎么都有几分野心。一个英国人,四海为家,跑去东南亚帮苏丹平叛。咱们中国古代英雄打天下,都是自家兄弟,这老布鲁克可是“外姓人”。硬是凭着几次仗打得漂亮,苏丹给了块地,自己封了个“白人拉者”,那种当土皇帝的滋味,估计他自己都没预想过。布鲁克家族把这地盘握在手里几十年,风风雨雨、明里暗里,像是编了一部异国政变连续剧。
到了1957年,马来亚在英殖民的抽屉里,先拿了独立的牌照,头一茬子自由空气算是吸上了。沙巴和沙捞越还在英国的手里做“留守儿童”。往后看,英国其实也左右为难:要是让沙巴和沙捞越自己过小日子,旁边印尼虎视眈眈,说不准哪天就来翻水翻地;可一股脑并进去,东马人又觉得自己会不会被西马的“大家长”欺负了。
3.jpeg

于是英国出手了,1963年一桩“婚事”办成:西马、沙巴、沙捞越、新加坡,凑成马来西亚联邦。彼时的东马人,虽然答应进门,可心里明白,这可是要签婚前协议的。东西马的文化、习惯、资源,哪一项都不是说合就合的。那年马来西亚协议(MA63)出台,为沙巴和沙捞越备了特殊待遇。20点协议、18点协议,让东马人在移民、教育、法律这些领域能有点“自家说法”,不至于被西马直接管死。
这里闲聊一句——真要看协议细节,你能体会早期东马人的小心翼翼,怕把自己的老家变成外人的“后花园”。像沙巴的巴瑶族、沙捞越的伊班人,他们祖辈在森林里打猎、捕鱼、讲自己的方言。西马那边人多势众,说话、吃饭的习俗都不一样,如果让西马人随意来东马安家,弹指几年,森林里老人的故事可能再没人会听了。
所以现在才会有这奇怪的现象:马来西亚人自己,西马去东马要带身份证,要临时入境卡,超过三个月就不行,还得掐点算日子。反过来东马人去西马,却没有这么多框框条条。“自家人还防自家人”,说出来难听,但背后还是有种无奈——保护原住民的文化生态,也怕人一多,稀里糊涂地变了味。
东马的自治可不仅仅是进出门的这套程序。在教育上,这里的孩子能学自己的地方语言,学校课程更接地气。法律也留了自由空间,像土地的管理,东马有自己的土著法,和西马的做法两码事。每次政府要搞大开发,东马人总会先问问:这地是不是我们祖宗留下来的?和你们的政策合不合拍?
其实这种“一国两制”,乍一看是两全其美,单身汉过得自由,成了家又能各管各。但生活不是白纸黑字,矛盾会从各个角落钻出来。最直接的,就是钱的事。沙巴和沙捞越的油气、矿产,几乎是联邦政府的“摇钱树”。但东马人回头看,觉得资源都被抽走,换来的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并没有同步跟上。咱们老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可东马人觉得这肥水流向了“外人的田”。
两地人的心理距离,也慢慢拉大了。西马的人嫌弃手续太繁琐,去趟沙巴像办出国签证,觉得自己被“自己家人”当外人看待;东马人摇头,说西马只想来赚油气钱,真正关心我们生活的没几个。嘴上说“联邦一家”,心里其实各打小算盘。
这几十年下来,联邦政府时不时想收紧政策,把东马“管一管”,各类法律慢慢抹平差别,东马人警觉得很,有点像小时候怕妈妈偷偷把自己存的压岁钱花了。2019年那会,专门弄了个委员会,要重新理顺协议,可一听进展,还是没个准信。到底该怎么平衡?其实也是马来西亚社会始终在找答案。
钱投不够,沟通不畅,误会一扎一扎地积攒。你说要修条路,东马人盼的不是大马路,而是能让自家孩子走进学校,让老人能坐着公交去集市,不光是报表造个好看数字。简化手续,说不定西马爸妈更愿意“探望”东马亲家,东马学生也能多到西马读书——人来人往,心贴近,许多矛盾说不定就淡了。
可改革总是两难。西马人怕自己老被要求多让利,东马人则担心又要丢掉自家老本。马来西亚的两片土地,一直都在搓揉⋯⋯你想大一统,边界却像人生,改来改去总有些东西舍不得、放不下。
有时候我想,这样的故事,也许没个标准答案。就像每家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讲出来对外人兴许是一段传奇,对自己,却夹杂着委屈和希望。马来西亚,究竟要怎么走下去?这两片土地,是不是能慢慢收拢误解、让家人真的成家?或许,答案还藏在那些午后热风里,叉路上的老村庄——也许,还需要再等一等。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