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马来西亚是如何崛起的

老科研究室 · 12 小时前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近年来它的经济表现很抢眼。过去二十年里,这个国家从一个比较贫穷、默默无闻的经济体,变成了中等收入、产业很分散的成功案例。单看这个转变,其实现在世界上也不少类似例子。但老实说,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很特殊的时代:数十亿人,尤其是在亚洲,开始获得必需的资金、基础设施和教育,这让他们能真正成为全球经济里高产出的“参与者”。
马来西亚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它并不靠人口红利或廉价劳动力取胜,而是发挥别的优势把自己做大。这些优势从长期看更稳固。如果继续把这些点用好,马来西亚完全有可能成为该地区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够跟日本、韩国、甚至中国正面较量,这里说的,不只是规模,还有那些不容易用数字衡量,但很重要的东西。
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马来西亚正好处在全球最繁忙的航运航线上,国家分布在两大块陆地,周边又被几条紧张的海域包围。不管是好是坏,未来几年我们很可能会越来越常听到“马来西亚”这个名字。所以我们要先弄清几件事:是什么支撑了马来西亚的经济成就?它要变成一个完全发达的国家会面临哪些挑战?它的成长对整个区域意味着什么?
先回顾下历史。独立前,马来西亚是英属马来亚,像很多邻国一样,被转成英国的农产品供应地。历史上它曾是全球最大的锡、橡胶和棕榈油产地之一。二战和战后的一连串动荡,再加上对殖民统治的反抗,促使马来西亚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位置。到上世纪70年代,他们推出了新的经济政策,目标是解决贫困、收入不平等和教育问题,通过建立更强的国内制度来实现,同时依然把出口作为重点。
有趣的是,他们做了一个关键决定,它就是向外看,学周边制度做得好的国家。尤其参考当时的“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中国台湾。它们不仅是竞争对手,有的历史上还和马来西亚有主权关联,但后来在工业化上反而领先。可以说,这标志着马来西亚真正拉开了工业化序幕,他们把目标放在为出口而生产上。
1.jpeg

纺织服装是最早发展的产业之一,他们在槟城等地设立自由贸易区,不但促进出口,也吸引别人来投资。靠单打独斗赶不上人家,于是马来西亚欢迎外来工业技术和经验,尤其是日本,当时的日本是技术和贸易的“金矿”。
在汽车产业方面,三菱、本田和丰田等公司来设厂;索尼、松下、日立推动了电器和电子产业;像瑞萨电子Renesys 这样的公司,也让马来西亚慢慢成为半导体的一个枢纽。走外商直接投资(FDI)这条路,马来西亚即使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仍然保持了 GDP 的增长。
现在马来西亚有一流的公路、港口和互联网,这吸引了更多产业落户,国民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满意度,在很多方面甚至超过了一些更富裕的西方国家。
当然,地理位置不是灵丹妙药。很多国家有石油也没能把它转化为长期发展动力,但马来西亚比较聪明地把自己的地理优势当作战略资源来用。它坐落在马六甲海峡,这类关键海运要道上,连接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它们都是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之一。光通过这条航道的货物,就占全球贸易的大约四分之一;同时这也是中国能源和食品进口的重要通道,所以区域大玩家也得认真对待这里的局势变化。
另外还有个小优势,它就是时区优势。马来西亚的工作时间和中国、新加坡等主要贸易伙伴有重合,一天的工作时间又能部分覆盖到美国和欧洲的关键时段,开会、做生意和接电话都比较方便,时差带来的麻烦少了不少。
这些因素让马来西亚成了一个受欢迎的贸易伙伴,也吸引了很多游客和外籍人士来长期居住。有不少人晚上远程工作、白天享受低生活成本和宜人的环境。好处显而易见,但也有坏处:外来人口多了会把本地人“挤出去”,推高房价和租金。不过这些外来群体总体数量并不算太大,他们通常会带来资金和就业机会,虽然很多都是以服务行业为主。但对于生活成本本来就低的国家来说,这些工作对本地人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2.jpeg

目前国家的政策对这类外籍人士是比较友好的,为他们提供方便的入境通道,每年有几千人来到这里,租下一些别墅做那种“卖课程”的广告,虽然他们把原本可以给本地人的住处占掉。但从目前看,他们带来的资金流入对本地经济的好处,还是大于负面影响。
说到这里,我们要回到一个既是大机遇又是隐含风险的概念:购买力平价(PPP)。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经济学家在面对恶性通胀和经济不稳时,提倡用这种方法来更真实地判断各国的富裕程度。简单说,购买力平价是把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地方的价格拿来对比,从而比较各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举例来说:在马来西亚,年收入 5 万美元能让一个家庭生活得很体面,住房、出行、吃饭、娱乐和医疗都没大问题;但在美国,同样的钱可能要省吃俭用。同样的道理,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在美国中西部,5 万美元或许已经足够体面,但在纽约、旧金山就很紧张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昂贵城市通常提供更多的服务和工作机会,工资也更高。总体上,购买力平价帮助马来西亚“以小博大”,提升了它的经济地位。马来西亚吸引人的,不只是低生活成本,它还能在保持低成本的同时提供发达国家的便利,某些方面像医疗水平,甚至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
用购买力平价算 GDP 而不是按名义 GDP 来看,不仅让游客更愿意在这里长期居住,也吸引了更多国际投资,增强了马来西亚的影响力。
但这背后也是挑战。首先是外商直接投资(FDI)。虽然外资推动了马来西亚的增长并提高了信誉,但如果用得不好,也会带来问题。有点讽刺的是,把外资带到这里帮助发展,正是后来带来问题的根源之一。马来西亚一直走出口驱动的路,历史上更多是依赖外来创新而不是自家创新。上世纪科技热潮时,日本帮马来西亚成为低成本的新产品制造地,但一旦这些合作伙伴改道或停滞不前,马来西亚就可能面临落后的风险。先进产品和服务需要完整的先进体系;像日立那种电子巨头在八九十年代带来很多好处,但这些合作现在很久没有带来真正的技术革新,这在马来西亚的 GDP 增长中开始显现。
甚至有政府官员公开说,外部需求疲软可能会拖累短期增长,经济面临全球增长低于预期、以及科技周期比预期更长或更深的下行风险。换句话说,“马来西亚的很多伙伴放慢了创新步伐,而他们自身创造创新的能力还不足”。这让马来西亚继续上升变得更难:尽管他们过去成绩不错,已达到中等偏下收入,但如果不持续推动改革,可能会被长期卡在这个层面。早期吸引外资的模式是用低成本劳动力换取参与全球分工的机会,但如果不投入研发、逐步提高工资,邻国就能把这些投资抢走,现实中有时确实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谈治理和执行力时,九十年代喊的那种到 2020 年实现自给自足的承诺,至今仍是未完成的目标。随着国家在区域上的成功,这些宣传也显露出内部不平等的问题。正如前面提到的,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试图通过强化国内制度,解决贫困、教育与不平等,另一个关键目标是让国内各族群更多参与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制定了教育、就业和企业所有权等方面的配额,鼓励所有族群参与商业、工业和现代农业。把每个人都纳入繁荣进程是一件好事,通常也会带来积极效果。
3.jpeg

至少这能在像马来西亚这样多元文化的国家里缓和紧张关系。不过批评者认为,长期维持这些配额容易演变成“逆向歧视”,影响选举政治,也形成一批优先受惠的内圈,这些人本来就更有优势。西马和东马之间的差距也很明显:西马是城市与机会的集中地,东马相对落后、保留了更多族群文化。现在还谈不上极端,但如果区域差距继续拉大,公众不满可能成为新的风险点。
另外,尽管体制在改进,腐败问题依然存在。实际上,马来西亚发生过现代史上最离谱的发展丑闻之一,而且这件事还间接影响了西方流行文化。二十一世纪初,有个商人逐渐进入马来西亚政商高层,赢得了首相的信任,推动设立了一个号称要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发展的国家主权基金(One Malaysia Development Bhd / One MDB)。他用空壳公司掩盖真相,几年内把投入的钱不是用在提升国民生活,而是挥霍在奢华派对、跟好莱坞名流应酬。后来有报道称,大量资金还被用来资助电影《华尔街之狼》。政府究竟知道多少、负多大责任,还没有定论,但这起据估计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成为马来西亚政府声誉上的一大污点,也让民众感到愤怒和羞愧。
这一点很关键:要成为拥有先进企业的发达经济体,关键之一是建立一个高信任的社会,让民众信任制度。马来西亚在这方面有进步,但要彻底跨过去,还有一段路要走。
好消息是,这些挫折并不能抹去过去50年里马来西亚取得的成就。现在他们有新的发展蓝图:它被称为2030 年国家工业总体规划(NIMP 2030)。当前的三大重点是:通过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来提升产业复杂度;通过研发和采用“工业 4.0”技术来提高创新能力;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
推动科技产业的一个主要动力是马来西亚在半导体领域的进展。它已经在全球半导体测试与封装上占据重要地位,约占全球的 13%。他们吸引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老牌合作伙伴逐渐被像英特尔、英飞凌这样的技术型公司取代,这些公司现在可能不是处在巅峰,但仍然是高度技术化的运营者。
4.jpeg

这也有助于缓解中等收入陷阱:马来西亚在推动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教育(比如 STEM)上下足了功夫,培养能支撑高收入经济的劳动力。借着这波新的外资,他们还资助项目,培训数万名工程师以满足行业需求,是真正的双赢。
关于那些丑闻和腐败,虽然问题还没完全消失,但政府在恢复民众信任方面确有动作。2019–2023 年间推出了“国家反腐计划”,尽管它因缺乏可量化成果被批评,但在这些项目真正落地之前,努力显得还不够。不过比起过去,这些举措看起来更有希望。
至于马来西亚在东南亚的地位,是否会跟印尼、越南、泰国争夺外包与投资的问题,答案既是“会”,也可能是“不会”。关键看谁有竞争优势。印尼在直接投资上胜过马来西亚,主要因为改革不够快、腐败问题;越南现在处在马来西亚曾经的位置,以低成本劳动力吸引制造业,如果不吸取马来西亚的经验教训,也会碰到相似问题。新加坡则不同,它不是靠廉价取胜,而是长期建立了可信的商业环境,这对投资者很有吸引力。
总体看来,这更像是一种良性竞争:邻国间经常互帮互助,近距离反而带来更多合作机会。比如越南是马来西亚的重要贸易伙伴,贸易从棕榈油到集成电路都有来往;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还有联合的特殊经济区,而且新加坡实际上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各国有时会争夺业务,但通常不是你死我活,大家做得好,通常都会受益。归根结底,阻碍马来西亚长期繁荣的,很多还是内部需要解决的问题。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