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朋友圈被“朱媛媛走了”刷屏,好多人第一反应是:谁?
再一看剧照,哦,张大民的媳妇。
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像小时候胡同口小卖部的阿姨突然没了,名字想不起来,脸却一下撞进脑子里。
现在央视突然说《造城者》要播,她的遗作。
有人管这叫“礼物”,听着挺暖,可也扎心。
礼物得有人收,她收不到了。
剧组的人回忆,拍到最后一场爆破戏,她站在尘土里咳,大家以为只是感冒。
收工后她一个人蹲在路边吐,没人知道那是化疗反应。
第二天她照样准时出现,脸上抹点腮红盖住苍白,像什么都没发生。
这种“没事”的样子,比哭更让人难受。
有人夸敬业,也有人说傻:干嘛不说?
其实说了又能怎样,剧组停工?
观众同情?
她选了最笨也最硬气的方式——把戏拍完,把角色活到底。
就像当年演李云芳,胡同里吵架那场戏,她真摔了瓷碗,手心划道口子,血顺着袖口滴,导演喊停,她问能不能再来一条,因为“刚才那声骂得不够疼”。
她和辛柏青的爱情被写成童话,其实也就是大学食堂里多打了两份红烧肉,毕业后一起租地下室,冬天窗户漏风贴报纸。
所谓神仙眷侣,不过是把“算了”咽回去的次数比平常人多一点。
她走后,辛柏青微博半年没更新,最新一条是《造城者》预告,配文只有两个字:看吧。
像把千言万语揉成一根刺,扎在喉咙里。
《造城者》里她演一个拆迁户老太太,白发苍苍,眼神却亮。
有场戏是推土机轰隆隆开过来,她张开手拦,喊“这是我妈留给我的锅台”。
拍的时候她其实站不稳,膝盖肿得像馒头,后期把颤抖剪成了倔强。
这大概就是演员最残忍的浪漫:用别人的故事,缝自己的伤口。
现在打开电视,弹幕飘过“朱媛媛最后一部”,有人刷哭,有人刷“演技天花板”。
其实天花板早就在那儿了,只是大家抬头太晚。
就像胡同里的槐树,年年开花,路过的人忙着赶路,某天突然砍了,才想起树荫下乘过凉。
戏播完,热度会散。
但下次谁家小两口吵架,媳妇叉腰骂“张大民都没你这么贫”,那就是她还在。
演员这行,说到底就是借尸还魂,魂留在观众的生活里,比奖杯长久。
最后想说,别等“最后一部”才想起看。好演员的保质期,是观众的记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