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 作者:丰羽
美国媒体《NSJ》8月24日刊发评论文章,作者对俄罗斯的米格‑41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款被俄罗斯高调宣传的第六代高超音速截击机,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武器项目,而是一个展示给公众看的幻象工程。
俄罗斯声称米格‑41能够达到每小时五倍音速,具备近太空作战能力,未来还可以装备激光武器和反卫星导弹,甚至可能实现有人与无人之间的切换模式。
所有这些描述看起来令人震撼,仿佛一款彻底颠覆空战规则的未来战机即将问世。
文章认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米格‑41的所有宣传,都是俄罗斯在信息战中的一环,而非工程现实的反映。
作者引用了苏‑57项目的现状来对比,指出俄罗斯连第五代战斗机的量产都没有完全解决,至今交付数量有限,发动机仍不成熟,隐身性能也被广泛质疑。
既然第五代机都没有完善,第六代机想要跨越到高超音速和近太空作战几乎没有可行性。
文章进一步指出,米格‑41是为了塑造俄罗斯在尖端科技领域与其他大国平起平坐的形象,目前既没有原型机,也没有可行的发动机方案,更没有首飞的任何可能。
(美媒报道截图)
在俄罗斯方面叙事中,米格‑41被塑造成一款能够改变未来空战规则的终极武器。
按照俄方说法,它是米格‑31的继任者,将成为俄罗斯空天军在未来数十年的中坚力量。
俄方描绘的画面往往非常宏大,战机在接近太空边缘的高度巡航,装备最先进的激光武器和反卫星导弹,速度远超任何现役战机,甚至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覆盖数千公里的作战范围。
俄方通过这种高度未来化的描述,把米格‑41塑造成国家科技与军事实力的象征。
似乎是为了让宣传更具说服力,之前还给了个时间表,说是这款战机将在2025年前后首飞,2030年形成初步战斗力。
现在2025年过了一半,这就要首飞了吗?
(米格-41想象图)
实际上,米格‑41的真实进度几乎停滞不前。
项目虽然早在几年前就被宣布启动,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公开的原型机存在。
所有关于米格‑41的宣传,都停留在概念渲染层面,没有任何一张实物照片,更没有地面测试、发动机点火试验或者气动布局验证的确凿信息。
这意味着,即便有相关研究在进行,也应该还停留在早期的纸面方案阶段。
因此,可以确定的说,2025年首飞的目标已经不可能实现。
从目前情况来看,连发动机验证样机都没有露面,更没有进行风洞试验、航电测试或者飞行模拟,整个项目缺乏任何实际工程进展的迹象,大概率还是个PPT。
(米格-41想象图)
毕竟按照俄方的说法,米格-41如果能够落地,将是无敌般的存在。
它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五倍音速,如此高速不仅让现有防空体系几乎失效,也使敌方雷达探测和拦截窗口缩短到极限。
在战术上,这种速度意味着对任何战区的快速反应能力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战高度的设定同样令人震惊。
宣传中称米格‑41能够在接近五十公里的高度飞行,几乎接近大气层边缘。
这种近太空作战能力会让现有的防空导弹难以发挥作用,因为大多数防空系统的有效拦截高度远低于这个范围。
如果再配合高超音速飞行,几乎没有任何现役武器能够在有效距离内完成锁定和打击。
俄罗斯宣传中提到,米格‑41可能装备反卫星导弹和激光武器。
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款截击机,还可能承担空天作战任务。
如果它能够摧毁美军的GPS卫星、通信卫星和预警卫星,就可能削弱美国在全球的指挥控制能力,带来战略层面的巨大影响。
与此同时,它被设想拥有极长的航程和无人化作战能力,使得其作战模式更加灵活,能够在有人驾驶和自主作战之间自由切换。
如果这些目标能够实现,米格‑41将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战斗机,而是一种全新的空天作战平台,重新定义空中力量的平衡,将是无敌般的存在。
(米格-41想象图)
也正是因为吹得太大了,使得米格‑41的这些设想,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性。
苏‑57项目至今的困境已经证明,俄罗斯在高性能战机的批量生产上存在严重短板。
航空复合材料和隐身涂层工艺受限,航电系统依赖进口,发动机生产能力长期不足,这些问题在米格‑41项目上会被放大。
再加上西方制裁切断了高端微电子、雷达组件和精密加工设备的供应,连现役机型的产能都受到影响,更不用说比苏‑57更复杂的第六代战机。
而且俄乌战争消耗了大量预算,国防资源被集中在无人机、导弹和现役战机的升级维护上。
米格‑41这种需要长期投入、风险极高、回报不确定的项目,注定难以获得足够支持。
即便米格设计局继续推进,大概率也是长期停留在PPT层面。
因此,米格‑41的宣传价值远大于实际价值,就算未来几年出现原型机,也几乎不可能达到宣传中描绘的性能,更别提大规模生产了。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