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在南海挑衅,反倒挨了水炮,随即,马科斯政府更换内阁班子:36名部长级官员提交辞呈,菲律宾外长已直接换人。那么,菲律宾在南海做了什么?其政府又为何会突然“大换血”?
5月21日,菲律宾的3002号和3003号公务船未经允许,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渚碧礁海域,据报道,菲方人员还搭载冲锋艇,非法登上铁线礁活动。面对挑衅,中国海警依法采取管控措施,并在铁线礁海域对菲律宾公务船使用了水炮。
根据中国海警局的通报以及随后公布的视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海警21559舰使用水炮对准菲律宾船只的主桅杆,精准打击、克制处理,既起到震慑作用,也尽可能避免伤害到人员。除了水炮,中国还出动了高速艇对菲方进行围堵,依法登礁检查,查证处理非法登礁行为,并亮出国旗宣示主权,整个过程专业规范、依法有据。
对比之下,菲方船只在靠近中国海警时则选择故意向左转舵,试图撞击中国舰艇,最终被中方逼停。而这两艘船过去也曾多次参与南海非法活动,它们不是第一次在中国海域挑衅。
毫无疑问,这次菲律宾在铁线礁的挑衅,是菲政府在有意升级紧张局势。尤其是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已经明确提出,相关地区“不设设施、不派驻人员”的背景下,菲律宾的做法明显违背共识,甚至可以看作对中国主权的直接挑战。
至于中国的回应则精准有度——既采取强硬手段捍卫主权,又体现出克制与专业。水炮不伤人、登礁只查证,而不是采取更高强度的军事反制。不难看出,中方仍然主张和平解决南海争端,但绝不会对菲律宾的一再挑衅坐视不管。
而就在中菲海上对峙持续升温的同时,马尼拉政坛也爆发大地震:菲总统马科斯宣布内阁“全面调整”,外交部长马纳罗将被撤换,由外交部副长拉扎罗接替。要知道,在过去一段时间里,马纳罗一直是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对中国态度日益强硬的代表人物,他的离任难免让人联想到这是否是一次“外交降温”操作。
资料显示,这位新任外长拉扎罗并非空降而来,她是菲律宾资深的职业外交官,曾在多个关键岗位上与中方接触密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曾是与中国就仁爱礁补给问题进行谈判的负责人,在她的斡旋下,中菲一度就物资补给达成临时安排,避免了局势进一步恶化。从这个角度看,马科斯提拔拉扎罗,显然也有希望为中菲关系止血降温的意味。
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眼下,马科斯正在战略和民意两方面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尽管菲律宾屡屡拉拢美国等外部势力介入南海,但在多次对峙中却频频碰壁。每次菲方“作秀”之后,最后都以中国海警坚决应对告终。即便是美菲联合军演、向南海增派舰艇,也未能改变这一态势。
而每一次“冲撞”行动背后,菲方人员不仅面临危险,更难以在国际上取得实质性支持,外部力量多是喊喊口号,真到关键时刻,各国都在观望。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自然要反思一下自身的战略决策。
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压力也让马科斯不得不做出调整。就在宣布内阁重组的同一周,马科斯阵营在中期选举中表现惨淡,多个参议员候选人未能当选,引发外界质疑政府能力,尤其是外交政策的激进做法,更是引起了不少民众不满。许多人担心,一再对抗中国,最终会导致两国关系破裂,影响贸易、投资和民间往来,得不偿失。
于是,马科斯需要“做点事”来稳定局面。这时候换掉马纳罗,一来是对外交路线进行调整,释放对华缓和信号,二来也可以在国内政治层面显示他在重新掌控局面,减少党内对其施压。当然,更换外长只是第一步。马科斯还要求所有内阁成员提交“礼节性辞呈”,进行更大范围的“人事重组”铺路。
据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透露,此举是为了全面改革内阁架构,提升效率,并回应民众对“结果而不是借口”的呼声,很显然,这是一次政治修补,更是一次形象重塑。不过,即便更换了外长,中菲关系的走向还需要看后续动作。拉扎罗的上任,是否意味着菲律宾将回到更加务实的对话轨道,还是依旧在两面拉扯、左右逢源,还不好说。但至少从目前来看,马科斯确实在尝试调整对华策略。
总之,中菲关系的未来如何走,还需要双方都拿出诚意。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协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只要菲律宾不再挑衅,中国不会主动激化矛盾。如果拉扎罗能延续她在仁爱礁谈判中的风格,那么这次“换人”也许真能成为南海局势趋稳的一个转折点,只是要让这一步奏效,马科斯政府接下来还要拿出实际行动。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