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0

0

收藏

分享

越南“封杀”Telegram?不只诈骗!这场“数字主权”战火烧向全球

林悦琳看世界 · 昨天 19:22
一边是国家对秩序的强力维护,一边是平台对隐私的极端坚持。这不是越南的问题,而是全球“数字未来”必须面对的现实拷问。
1.png

<hr>越南要“封Telegram”了,这不是一句玩笑

5月21日,越南科技部正式发函,要求各大电信运营商在6月2日前彻底封锁即时通讯平台Telegram
这不是一次技术限制,而是一场由警方数据主导、国家安全背书的封锁行动。
政府披露数据令人震惊:

  • 越南境内9600个Telegram群组中,68%涉及违法犯罪,包括诈骗、贩毒、色情、恐怖主义等;
  • 2300万人个人数据遭出售超1.3万起诈骗案通过Telegram完成,涉案金额高达5000万新元;
  • Telegram未配合执法机关提供用户信息,也未报备合法运营资质,是唯一一个未履行合规义务的主流通讯软件。
到目前为止,Telegram仍在越南可用,但看起来,这只是时间问题。
2.png

<hr>加密保护隐私,也能保护犯罪?

这不是Telegram第一次“被封”。
在印尼、伊朗、俄罗斯,它都因“未配合监管”“滋生非法行为”而遭遇过禁令。这次轮到越南,不过本质问题没有变:
“加密通讯”究竟是保护公民隐私,还是掩护犯罪行为?
Telegram因其以下“特性”受到追捧:

  • 消息端到端加密,无法被第三方截取;
  • 用户可隐藏号码,改名、换头像匿名操作;
  • 单方面可删除聊天记录,无痕销毁证据;
  • 群组巨大、可频道转跳,拥有“暗网化”的生态感。
而这些,恰恰也是让越南政府“抓狂”的点。
一位用户受访时说得很直白:
“我被骗走一亿越南盾(约2.8万元人民币),对方一删聊天记录,警察也找不到人。”
对于执法机关来说,Telegram不是通讯工具,而是犯罪的栖息地
3.png

<hr>平台不配合,国家就用“主权”反制

这次封锁的“关键词”,其实不是“诈骗”,而是“主权”。
越南政府早就通过立法要求所有在当地运营的通讯软件必须完成本地服务器备案与合规申报。Zalo、Viber、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都配合了,只有Telegram未履行任何报备手续
于是,政府出手封锁,不再犹豫。
这就触及了一个更大的趋势:
各国政府正在通过“数字主权”的方式,抬高平台进入本国的合规门槛。
也就是说——想用我市场,必须遵守我规则。平台“技术中立”的神话,正在被“国家治理权”打破。
4.png

<hr>全球网络,正在从“开放理想”走向“主权现实”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
全球网络,已经不再是“无边界乌托邦”。
每个国家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安全、政治逻辑,设立“网络边界”:

  • 俄罗斯因Telegram不交用户数据,早在2018年就宣布“全国封锁”;
  • 伊朗认为Telegram是反政府组织温床,也在2019年永久禁止;
  • 欧盟则用《数字服务法案》,要求社交平台必须配合政府审查,否则面临巨额罚款。
而越南这次的操作,不过是“全球主权技术转型”的一个缩影。
5.png

<hr>技术自由主义,还能走多远?

Telegram为什么始终不肯妥协?
在回应路透社的采访中,Telegram表示“对越南政府说法感到意外”,并“正在处理”相关合规请求。但可以预见,它仍将试图坚持自己的技术哲学:

  • 不监控、不审查、不删除;
  • 不开放服务器、不配合任何“政治调查”;
  • 只对“法院强制命令”作出最基础回应。
这就是Telegram一贯的自由主义底色——但问题是:这种自由,在现实国家主权面前,还能走多远?
当国家利益、民众安全、主权执法和平台“匿名加密自由”发生冲突时,我们真的要问一句:
谁来决定数字世界的“边界”?
是平台自己,还是国家?还是法律?还是用户?
这不是Telegram的困境,而是所有“自由平台”迟早要面对的问题。
6.png

<hr>越南不是终点,而是拐点

Telegram这一次是否会“跪下”配合?我们还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各国对“技术平台”的容忍度正在急剧下降
  • 主权执法 vs 跨国平台自治的冲突将愈演愈烈
  • 数字治理从“自由第一”正在滑向“秩序优先”
在未来,不再是谁做得最好就能“通吃全球”,而是——
谁最懂规则,谁最合规,谁最能“在边界里跳舞”,才有资格长期生存。
这是一个平台从“全球技术理想”转向“本地政治现实”的残酷过程。
而Telegram,只是第一个。

内容来源于联合早报网首页官网,网友投稿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立即登录